15日下午,“科學發展新山東—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壽光菜博會現場時,看到智能機器人穿梭于菜架之中,采摘、嫁接,與游客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光伏新能源大棚發電“搬到”了菜博會現場,讓種菜不再看天氣。記者發現,數字化程控種植管理系統能即時監測蔬菜生長環境,澆水、控溫、補光一體管理自動完成,體驗到了科技種菜帶來的神奇。
蔬菜整齊地“長”在管道
本屆菜博會總展出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室內15.5萬平方米,設八個展廳、四個蔬菜溫室大棚、蔬菜博物館、采摘園及廣場展位區,室內外展位2000個。展會期間還將舉辦第三屆中華農圣文化節,全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論壇,海峽兩岸休閑觀光農業交流會,荷蘭種業發展研討會,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活動。另外大會還設有多個分展區,全面展示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
記者看到一棵棵綠油油的蔬菜整齊地“長”在管道、廊架上和展示池中,按比例配好的營養物質放進水里便融化成營養液,管道則把這些營養液輸送給植物根系,只需要給它點陽光。據了解,由于蔬菜在土壤中連年種植后,積累的鹽分和根結線蟲等病蟲害對作物根系的危害很大,而無土栽培便有效地解決了重茬問題。像這種“水培”模式不僅不會污染環境,而且使單位面積的產量至少提高5倍,由于營養直接充足供給,葉菜植物的生長期比在土壤里更短。
菜博會上,西紅柿、黃瓜、彩椒、冬瓜等蔬菜紛紛“上了樹”,讓人忍不住嘖嘖稱奇。據介紹,這種“蔬菜樹式栽培”把具有無限生長特性的直立和蔓生草本蔬菜進行單株“樹形化”或“巨型化”培育,以主攻植株冠幅面積、單株高產和延長生長結果周期為努力自標,是一種純觀光、科普型的栽培。
十幾棵高約3米的正茁壯成長的茄子樹上,竟然有三種不同顏色的茄果。除了我們平常見到的紫色長條茄外,還有紫白花紋相間的花紋茄和雪白色長條茄,錯綜相間,煞是喜人。而能做到這種改良換代,托魯巴姆高位嫁接術功不可沒。“茄子樹在育苗后,就像桃樹等果木嫁接原理一樣,把不同品種的茄子放到了同一株茄子樹上生長,所以嫁接上的枝椏長就呈現出了茄果滿樹的壯觀景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除了精美的果蔬,神奇的科技,令人流連忘返的意境,還有用蔬菜、果實、種子、干果等組合而成的310多個蔬菜藝術景觀,讓游客不僅感嘆科技的神奇。
10萬多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
高科技種菜,人才是核心。1989年開始,壽光溫室大棚就開始花大價錢引進人才。當時為了留住他韓永山,壽光縣委專門召開了常委會,會議結果出乎意料:獎勵韓永山8萬元,120平方米住房一套,配備專門北京吉普車一輛,全家四口戶口遷到壽光并“農轉非”。那時,一個干部年收入不過幾千元,而獎給韓永山的房子,還是全縣第一批商品房中最好的一套。
“怎樣才能抓住科技,那就是留得下人才。科技怎樣才有用,那就得推廣下去,得出成果!”王伯祥書記說,壽光農業能夠健康持續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重視人才,真心實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培育人才,推廣科技。
栽下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壽光在農業部批復的基礎上,啟動蔬菜種業基地創業園建設,積極完善配套設施,創造最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健全服務機制,探索新辦法,引導市外科研人才、機構和企業入駐創業園。創業園包括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蔬菜良種展示推廣中心、蔬菜良種實驗區、蔬菜良種示范展示區和蔬菜種苗繁育區,建設100個試驗標準棚、250個示范標準棚、3000畝的種苗生產繁育棚和10000平方米的展示廳。優秀的人才,先進、齊全的設備加良好的機制,就等于科技的未來。
在技術推廣上,堅持把科技送上門,教到手。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培訓農民60多萬人次,目前該市有10萬多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2.4萬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員”資格,180名農民成為“農民科技專家”。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下鄉服務活動,現場對農民進行生產指導、技術咨詢。
早在2005年,壽光成立了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創建了壽光農業信息網站,通過網絡、電話、現場服務三個渠道,為全市農民提供蔬菜標準化技術咨詢、市場信息等服務。“壽光農民也出去打工,每年在外面有3000多人,主要是到外地市縣鄉擔任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長或科技特派員什么的。”壽光市農業局局長楊維田說。(巧風)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