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冬棚養殖技術的蓬勃發展,漳州高位池對蝦養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畝產一萬斤不再是神話,高效益讓當地人嘗到了甜頭,大量資金開始流入對高位池的開發,造就了當地不一樣的漁業生產資料經銷生態。
閩南地區熟人社會的信用體系和傳統飼料經銷的賒銷習慣相互發酵,形成了當地對蝦養殖一種特有的投資格局。經銷商賒銷金額與高位池投資規模比翼齊飛,在養殖高效益的驅動之下,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近兩年,在近乎瘋狂的高位池大躍進中,經銷商和養殖戶分享著極為可觀的紅利,但同時也暗藏著極大的風險。脆弱的資金鏈全仰賴一只只南美白對蝦能否這樣年復一年地保持高成活率,這種瘋狂與數年前的湛江、臺山,極為相似。
投苗密度達40萬/畝
“去年一位養殖戶1.6畝池塘底部面積,養殖水深約2米,一次性抓蝦,出了22000斤,平均畝產13000多斤。”漳浦飼料經銷商陳振民告訴《農財寶典》記者,當地養殖戶投畝密度較高,平均每畝池塘投放蝦苗30-40萬尾。不過,畝產過萬斤的并不多見,能實現的,一般都是分批抓蝦,第一次抓蝦規格為40支/斤左右,第二次抓蝦規格為20-30支/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密度比較高,湛江、海南等地高位池養殖的投苗量普遍只有5-10萬/畝,少數養殖戶可能超過10來萬/畝。
陳振民說:“漳浦養蝦充斥著財富夢,2-3年暴富的大有人在。”據了解,當地對蝦高位池養殖起步晚,水質好。這是當地對蝦成功率高的重要原因。此外,這也得益于池塘的合理規劃與高標準建設。
不過,近兩年對蝦病害多,也有不少養殖戶沒能盈利。業界多認為,隨著養殖時間越來越長,當地病害應該會越來越多,對養殖戶技術管理以及養成率會有比較大的挑戰。
不管未來怎樣,由于過去幾年養殖效益高,漳浦高位池養殖面積不斷在擴張。“2009年估計只有2000畝,去年年底保守估計已有1萬畝。”福建粵海飼料有限公司業務員巫曉杰告訴《農財寶典》記者,漳浦是漳州市高位池主要集中地區,詔安、東山等地也有少部分,但很少。
來源:農財寶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