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甲魚變高檔菜肴“佛跳墻”,在去年水產品總產量541.9萬噸的浙江并非孤例。
大量海洋公報和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江河海洋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產品遭受重金屬、赤潮和有機物等危害的可能性正在與日俱增。
昨天,記者從2013年全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上了解到,過去的一年中,全省共組織實施各類監控抽檢5028批次,包括了甲魚、南美白對蝦、梭子蟹、青蟹、鱖魚等15個以上的水產養殖主要品種,同時也有海洋捕撈的蝦、蟹、魚類產品。
從抽檢結果來看,浙江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總體情況較好,抽檢總合格率達到99.7%。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俞永躍在會上坦言。記者 朱健
近年來浙江病死甲魚占20%
由于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各段銜接往往存在監管“真空”,這一點在流通領域尤為明顯。
今年3月,湖州、嘉興等地爆出死甲魚變身“佛跳墻”等高端菜肴內幕(本報曾報道)。不法分子將死甲魚的裙邊剪下曬干,好壞摻混,一并銷往農貿市場、酒店餐館。
據俞永躍介紹,甲魚的養殖條件相對苛刻。晝夜溫差、水含氧量、亞硝酸鹽等指標一旦失調,很容易引起甲魚的強應激反應,發病致死。
近年來,浙江省的甲魚產量都超過10萬噸,而病死的甲魚,則占到20%左右。
“原本病死甲魚都會集中作無公害處理。個別養殖戶受到利誘,在養殖和流通的中間環節,將病死甲魚違法出售,導致它最終流向市場。”俞永躍說。
事件爆發后,海洋與漁業局協助兩地警方,通過排查,偵破了2起收購病死甲魚制作食品的刑事犯罪案件,并采取加強監管和無害化處理措施。
養殖類水產品“藥殘”屢禁不絕
“盡管去年的檢測合格率已經達到98%,但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問題仍然是僅次于水質污染的水產品安全隱患。”浙江省水產質量檢測中心主任何中央說。
據其介紹,藥物殘留問題的高危品種是烏鱧魚、甲魚、白對蝦和鱖魚,高危指標是孔雀石綠、硝基呋喃和氯霉素。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