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的嘉祥縣城關鎮,天灰蒙蒙的,空氣燥熱。
“好久沒下雨了,地都旱了。”家住城關鎮的村民陳通嘆了口氣。他雖與妻子陪著孩子在家門口玩耍,眼睛卻盯著院子后面的一片耕地,那里所種的豆苗才長出拇指高。“我們這一片都是大豆和桃樹套種,單種大豆不掙錢。”他攤開雙手,向經濟導報記者擠出一絲苦笑。
據陳通介紹,村里每家每戶都會或多或少種一點大豆,收獲后也沒有企業或個人前來收購,村民一般也不往外賣。“這些非轉基因的大豆我們自己留著榨油吃。大規模種植、出售大豆的農戶都是為相關種業公司種的。現在,大家種植大豆的熱情已經大大下降了。”
效益之困
63歲的村民丁西勇家里有8畝地,以種玉米為主,“10多年前我們主要種大豆,但現在以種玉米為主。這也是縣農業局這幾年推廣的,經濟效益比種大豆好得多。”
他給導報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大豆畝產400斤,每斤收購價在2元左右,而玉米畝產1000斤,每斤1.1元。這樣算下來,平均一畝地的收入相差300元。如果除掉種植成本,種植大豆每畝的實際收入是400元至500元,玉米則可以達到八九百元。“這樣算下來,村里人現在幾乎都不再種植大豆了,即便種了,也是自己吃或榨油。因為產量很少,也沒有企業來收購。”
正費力蹬著三輪車的村民房崇領,一聽導報記者是前來調查大豆種植情況的,停下車抱怨說,“如今,種植大豆可真是不賺錢,如果不想讓地荒著,還不如種玉米。我今年63歲,家里的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等過幾年我種不動了,就把土地租給種業公司。”
村民丁麗聽見了房崇領與導報記者的對話,將抱在身上的小孫子放下來,無奈地說,“大豆愛長蟲子,地里也容易長草,種起來費勁。大家都愿意種一些不費勁的作物,現在地里幾乎看不見大豆了。”
種植面積萎縮
來源: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