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生態島建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提升是其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作為農業大縣,崇明目前超過半數的污染物來自農業面源污染,種植綠肥成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一道良方。
從2005年開始,崇明在全縣18個鄉鎮272個行政村推行農藥包裝回收工作,各行政村組建農藥包裝回收員隊伍,建立統一回收機制,有效避免了農藥包裝物自然分解給大氣、水質、土壤造成的危害。往年二麥種植時節,雖然沒有種稻季節忙碌,各村農藥包裝回收員總是勤勤懇懇地在田間地頭履行職責。然而,今年大家似乎出現了集體“偷懶”。
來自負責農藥包裝回收工作的縣供銷社為農服務科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底,全縣共回收農藥瓶30.8萬只、農藥袋176.75萬只,而2012年12月至今年5月底,全縣回收農藥瓶19.2萬只、農藥袋147.9萬只,兩年數據相差很大。在崇明宣傳力度不斷加大,農藥包裝物回收體系不斷完善,成效日益顯著的今天,是什么讓農藥包裝瓶(袋)回收的數量銳減?縣供銷社為農服務科科長羅鼎生道出了主因——綠肥。
羅鼎生表示,如果說本縣推行多年的農藥包裝回收機制是一種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產生途徑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今所開展的大面積播“綠”行動,則是從根源上解決污染行為的發生。“種植綠肥基本不施農藥,這無形中大大減少了農藥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回收員們的活自然減輕了不少,‘收獲’也相應減少?!?/p>
崇明生態島建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提升是其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作為農業大縣,崇明目前超過半數的污染物來自農業面源污染,因此,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生態島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農業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農藥、畜禽糞便和秸稈。去年本縣開始實施的“減麥增綠”(減少小麥種植,增加綠肥播種),通過調整秋播結構,可有效實現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秸稈產出量,從而達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目標。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