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行間市場利率最高飆漲到30%時,央行意外地保持了鐵腕和冷靜。就在銀行紛紛抱怨“央媽”翻臉無情時,6月21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的“高燒”有所冷卻,隔夜利率大挫495.2個基點回落至8.492%,市場猜測可能是央行干預的結果。
但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注意到,就在6月23日,央行公布了其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內容時仍強調,“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扎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范。”
有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表示,最近資金緊張或是“8號文”后續,目標指向業務量暴漲的同業市場。同業業務對接地方政府平臺和房地產業,放大了金融風險,政府最好選擇在美元真正收縮之前先收縮同業業務,避免大量的銀行遭遇支付危機。
“預演”金融市場 改革?
對于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緊張,有人認為是央行為促使銀行降低杠桿而刻意為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6月22日表示,目前銀行間市場資金鏈偏緊,并不標志著中國貨幣政策收緊。
張承惠稱:“事情的起因不是由于央行的貨幣政策造成的。是過去幾年商業銀行隨心所欲擴張自己的業務規模,達到一個極點后集中爆發。”
興業證券宏觀固定收益分析師高群山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銀行流動性總量的確實是下降了,超儲率從去年年底的3.3%降到了目前大概1.5%左右的水平。主要原因是拆借意愿的變化,之前銀行還愿意往外拆出資金,目前這種意愿下降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極端的高利率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但現在央行如果急于出手‘救火’,會導致銀行對央行的依賴性更強,未來的行為更加激進,更不注重自身流動性的管理,也不利于風險的控制,這是央行更不愿意看到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