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在帶來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海州灣的生態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此,為期五年的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生態修復項目已進入第二個年頭。昨日,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生態修復項目增殖放流驗收組對2013年度增殖放流的中國對蝦苗種進行了現場驗收。通過抽檢、測量和計數,對實際放流數量進行了驗收。按照往年的增殖效果計算,此次放流將帶給連云港市漁民上億元的收益。
已完成4億多尾中國對蝦
和3000萬尾梭子蟹苗種放流
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和運行改變了海州灣原有的地形,導致水文特征發生改變,造成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下降,發生更替和演變。其次,工程水域是眾多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工程建設直接破壞或減少了水生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會直接導致水生生物種群數量的下降甚至消失,進而影響到整個海州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為修復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建設對我市漁業資源的損害,2013年度連云港市已完成4億多尾中國對蝦和3000萬尾梭子蟹苗種的放流工作。后期還將開展海參、鮑魚、魁蚶、黑鯛等海珍品的放流,這些放流的品種育苗技術成熟,經濟價值高,是該市優勢生產品種,預計總量將突破11億尾。
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安全
是兩條首要原則
增殖放流品種的選擇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安全”是兩條首要原則。放流品種必須是在本海域自然生長,或者該品種是本海域的優勢種或常見種,不會對其他種類帶來傷害。
記者從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資源與環境處了解到,連云港海域是黃海南北較為明顯的生態分布線,島礁類生物豐富是其顯著特點,以真鯛、黑鯛、許氏平鲉、皺紋盤鮑、刺參為代表,中國對蝦是江蘇海域唯一的集中分布和產卵場。根據海州灣的特點并結合全市多年實施海洋增殖放流的實踐和增殖效果跟蹤評估,30萬噸級航道生態修復項目突出中國對蝦、黑鯛、三疣梭子蟹等資源為增殖放流種類。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