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餐飲市場小龍蝦消費火爆,一邊卻是蝦源減少,武漢市的蝦價創下5年來新高。市場這么熱捧,蝦源怎么還減少了?而蝦價這么高,蝦農還不發大財?帶著種種疑問,記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答案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小龍蝦的錢,并不好賺。
【說風險】
都以為養蝦賺大錢
五年前蝦農集體虧損
養蝦圖什么,賺錢而已,可事實往往不那么盡如人意。
2006年至今,小龍蝦火了7年。餐飲消費的火爆,加之不少人認為養殖技術含量不高,湖北省境內掀起一股小龍蝦的養殖熱潮。可一哄而上的蝦農,并不是個個都賺了錢。以武漢為例,2009年就是個轉折點:在上一年近半小龍蝦養殖戶被套牢后,該市的小龍蝦養殖面積從2008年的19.3萬畝,銳減至2011年的11.8萬畝。今年上半年,武漢市小龍蝦養殖面積恢復到14.3萬畝,但仍未達到頂峰時期的養殖面積。
武漢市農業局水產專家描述,2008年的養蝦賠錢,還真不是假話。2006年起,武漢開始推廣養殖小龍蝦,2008年和2009年是小龍蝦養殖的高峰期。當時的一些水產養殖公司大力宣傳養蝦收益,宣稱畝產能達到上千斤。于是農戶們一哄而上都去養蝦。但2008年1月,罕見冰雪天氣給武漢的小龍蝦養殖“當頭一棒”,武漢近半養殖戶集體遭遇虧損。
蔡甸張灣街村民高進,就是當年的賠錢的蝦農之一。高進原本養了10多畝水面的四大家魚,看到隔壁村有人去年養蝦比他養魚賺錢,他也動了心。2008年,高進跟同村三個村民共同出資35萬元,承包了100畝水面,開始養蝦。孰料年前投放蝦苗,年后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雪災,蝦苗被凍死了30%,等到四月中旬小龍蝦上市,他只收回1000元的成本。
蔡甸區水產局技術推廣站站長朱傳輝分析,2008年,蝦農普遍虧損嚴重。除了雪災因素外,養殖戶一哄而上,導致小龍蝦種苗由原來幾元錢一斤,炒高到幾十元一斤,養殖成本增加了不少。一些新入行的蝦農還普遍缺乏技術——比如一米深的水和一尺深的水,前者更利于龍蝦的生長;養蝦除了投水草和螺螄,還必須使用專業的蝦飼料。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