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柳林縣沿黃棗林內郁郁蔥蔥,一株株紅棗樹開花坐果、拔節吐綠,一支支專業管護隊剪枝整形、分外忙碌。今年以來,柳林縣將紅棗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把紅棗林管護作為紅棗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改變以往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管護辦法,財政撥出專項資金給予補貼,在孟門、薛村、石西、高家溝、三交等五個沿黃棗區鄉鎮大范圍推廣鄉、村集體管護模式,管護面積達到1.1萬畝,走出了一條棗林管護的新路子。
柳林現有紅棗林28萬畝,但由于近年來“政府重視不夠、農民放任自流”,一度聲名遠揚的柳林紅棗處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為了改變粗放簡單的管護辦法,重振柳林紅棗雄風,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撥出1500萬元財政資金,在紅棗主產區5個鄉鎮建設了3萬畝紅棗管護示范區,每畝給予財政補貼500元,充分調動起了棗農管護的積極性。
紅棗林管護涉及千家萬戶棗農的投入和收益,規模大,風險也大。如何使每畝500元的管護資金充分發揮作用,柳林縣各級大膽嘗試、積極探索,由鄉、村集體組織實施管護就成為一種全新的模式。具體實施中,由林業部門總牽頭,各鄉鎮具體實施,各鄉鎮黨委書記為管護第一責任人,鄉鎮長為直接責任人,把每一片管護區域都落實到具體責任人身上,保證工作的順利推進。各鄉鎮村委都分別成立了兩套機構:一套由鄉鎮書記、村支部為組長的組織領導組,負責示范園區的組織實施;一套是以林業站長和村級技術能手為組長的技術組,負責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病蟲害預測預報等工作,搞好技術服務。三交鎮坪頭村采取村集體統一耕作、施肥、剪枝、噴藥、刷白的“五統一”模式,組織專業隊實施,管護面積達到2000畝;高家溝鄉政府集中購買棗林地深翻機具60臺,由各村集體統一耕作、施肥,農民個戶管理,管護面積達5000畝;石西鄉組織了40多人的專業管護隊,對棗林統一采取刮老皮、纏膠帶、抹黃油等辦法,有效解決了蟲害問題,受到群眾的一致肯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柳林全縣按照集體組織實施的紅棗管護面積達到11000畝,占到今年3萬畝示范園的37%,為紅棗林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呂梁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