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名氣的"大雞排",竟然是數塊"小雞排"化零為整,用"膠水"粘起來的。這兩天,臺灣媒體的一則報道在網上迅速傳播,引發消費者的憂慮。
對于被曝光的"拼裝雞排",不少網友直呼"不敢碰雞排了".對此,"正豪大大雞排"所屬的正豪餐飲公司負責人昨天向記者表示,其售賣的"大雞排"都是使用整塊雞肉加工制作而成,絕不是"拼裝"的,至于為何那么大,是工藝秘方,不能透露。雞肉類小吃連鎖"超級雞車"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其所銷雞肉產品都是"從雞身上直接切下來的","我們的雞排帶有骨頭,這是無法拼接出來的。"
不過,就現有的食品工藝而言,"拼裝雞排"并非沒有可能,如果所用的"膠水"是食品級的,且符合相關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就沒有擔憂的必要。據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院長王錫昌介紹,近十年,業內研制出了一種名為"谷氨酰胺轉胺酶"的食品用酶制劑,又稱"肉膠",可以催化肉類所含的蛋白質之間發生交聯,從而使碎肉塊粘連成大塊的肉排,用該物質粘連的肉類縫隙粘合度較高,可以耐受油炸的高溫而不散架。
"這種技術在國外市場已經十分普遍,近年國內也開始使用。"王錫昌強調,谷氨酰胺轉胺酶本身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級添加劑,且需要通過微生物技術手段來提取,非化工程序可生產,因此安全性較高。食品生產經營者利用該物質,主要目的是用以重組低價值的碎肉,提升制品的外觀、風味和質構,提高產品附加值。
用符合安全標準的谷氨酰胺轉胺酶拼接雞排是可以的,但如果標示不清,還是有商業欺詐之嫌。市工商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商家向消費者明示所售雞排為"整雞排"、"非重組雞排",而實際使用的卻是"拼裝雞排",是不允許的。此外,如果商家使用了合成肉、非雞肉來加工并以"雞排"的名義售賣,則是一種摻假行為,涉嫌欺詐。
來源:解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