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去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等趨勢明顯
來自農業部的消息稱,今年又將是一個夏糧豐收年。據農業部統計,截至6月20日,全國已收獲冬小麥3億畝,夏糧基本收獲到手,從各地田間測產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至此,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10年增收。
我國糧食之所以連年增產,政策、科技、氣候等因素發揮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今年夏糧在產量基數高、生產成本高、災害威脅大等不利條件下再獲豐收,主要得益于政策力度加大、科技服務到位、防災應對有效、氣候總體有利。
“我國夏糧增產是多重利好因素作用的結果。首先,‘天公作美’,今年氣候適宜、無特大自然災害,是夏糧豐收的基本保障;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央重視,政策傾斜,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種植效率提高,為夏糧增產提高了有利支撐”。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糧食連年增產不禁讓我們為之欣喜。不過,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糧食安全問題重于泰山,來不得半點馬虎。未來糧食是否能持續增收,也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我國糧食生產雖連年豐收,但仍未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形象,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糧食繼續增產的壓力正在不斷加大。
鄭宇潔認為: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土地資源緊缺,儲備土地有限,農業用地逐年下降的趨勢明顯,我國糧食增產愈來愈難。但另一方面,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不會減弱,科技不斷發展,良種推廣、機械化率的提高將有效提高糧食產量,糧食增產難,但是在保持現階段水平的基礎上,還是有上升的空間。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