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糧價上漲的恐慌心理,拿出兩組數字作一比較。2012年12月糧食價格上漲4.1%,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12個百分點;2013年5月糧食價格上漲5.1%,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15個百分點。縱觀近年來的糧價在食品類價格指數的比重比較穩定,拉動cpi始終處在0.12——0.15之間,不及蔬菜和豬肉,更不及居住類價格指數的躥升幅度。
糧價是百價之基,這一斷語應該打上問號了,有兩個證據可以佐證,近5年來,人工工資數倍上漲,物流成本也在翻番,其實糧價上漲幅度小的可憐,有數字顯示,盡管國家一再提高小麥、玉米、稻谷最低收購價水平,2007年小麥、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購價僅是10年前價格水平的80%,1997年國內小麥、稻谷的價格就已經達到了2000元/噸的水平,近兩年三大糧食品種才接近15年前的價格水平。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糧價和菜價一有風吹草動,恐慌心理作祟,立馬招來非議,其實一斤小麥不值一瓶礦泉水的價值或產出效率,菜農和糧農沒有獲取農產品增值部分的1/3。目前的低糧價和消費者尚能接受的菜價,并不能真實反映價值,在價值這條坐標上下波動,也是價格回歸價值的正?,F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違背市場規律搞一些無謂的勞民傷財的多余的調控措施。
把cpi上漲歸咎于糧價,有失公允,也是對農業糧食生產的不公正或說是偏見,在城鎮化的今天,再也不能對對種糧農民的“盤剝”了,農業反哺工業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必須對農業加以保護和回饋、補償。
中國人民大學鄭風田老師發表博文,蔬菜十問。他說近年來菜價屢現暴漲暴跌,生產者、消費者兩頭都叫,如何才能變“兩頭叫”為“兩頭笑”?筆者認為很難,在目前糧食和蔬菜這種流通體制下,在政府和市場沒有完全厘清關系的前提下,市場和政府兩種調控手段把握的力度和分寸始終影響糧價和蔬菜價格。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