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獨特的冷涼氣候優勢、可觀的河湖水資源,為青海發展經濟價值巨大,極具特色的冷水漁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人們期待的目光中,如今這一新型產業正從幼苗迅速變為“搖錢樹”,為青海特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拓開又一條新路。
初夏的黃河,風平浪靜,水清湛藍,一排排規格不同的冷水魚養殖網箱靜靜地漂浮在河面上。
“今天的觀摩培訓第一個內容是生物安全管理技術,請各位穿上防護服,經過消毒登上網箱進行觀摩。”在省漁業環境檢測站站長申志新的帶領講解下,來自尖扎、循化和化隆三縣的農牧局長,水產站站長,基層漁業技術人員,及各漁場和合作社的負責人成為我省鮭鱒魚網箱養殖試驗示范實訓基地揭牌后的第一批學員,開始了漁業生物安全、網箱養殖技術、網箱養殖魚病防治技術的觀摩培訓。
隨著黃河上游大中型梯級電站和水庫的建成,我省已形成約57.4萬畝的漁業養殖水面。這些水域水體潔凈、水質優良,水溫在3℃-21℃,常年不封凍,被國內外公認為養殖鮭鱒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也為冷水魚養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07年開始,我省借鑒和引進挪威成套鮭鱒魚網箱養殖裝備技術和生態環保的鮭鱒養殖裝備,從美國、挪威、丹麥引進魚種,以白鮭魚和虹鱒(三文魚)為主推品種,以深水大網箱養殖為主推技術,開展了沿黃水庫鮭鱒魚網箱養殖技術示范推廣。
經過兩多的發展,我省冷水養殖業迅速掘起。到今年前五月,全省鮭鱒魚產量已達到3220噸,較上年全年增加640噸,增長24.8%。冷水網箱面積達到173.3畝。我省沿黃庫區不僅成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冷水養殖也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冷水魚網箱養殖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水產養殖方式,必須要引進一流國際技術,讓漁業率先在農牧業中實現現代化,才能帶動更多沿黃農民實現增收。”申志新告訴記者,當前我省白鮭魚養殖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如何推廣世界一流的養殖裝備和普及先進的管理技術,對于沿黃祖祖輩輩從事農耕和拉面經濟的農民來說,還是一個新挑戰。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