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兩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現在已到必須改變的時候了。這項本來初衷為穩定國內棉花市場,保護棉農利益的政策,現在卻陷入了讓棉農、棉紡企業、政府“三輸”的境地:棉農并未實質獲益;棉紡企業在內外棉價差越拉越大中陷入困境;政府過高的收儲成本已成為財政負擔。不過,目前替代收儲政策的呼聲最高的是棉農直補,在操作性上也面臨種種問題。
被迫長期化的“臨時收儲”
“棉花收儲政策,簡單來看,是一個短期政策被迫長期化,一個應急的預案被迫常態化。”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高芳告訴記者,當初的政策設計,是棉花市場短期出現供過于求的時候,出臺一個收儲政策支撐一下,保護一下農民利益。
“但并沒有設想連續三年來都在執行這個政策。這個政策執行到這樣一個程度,像一個人的優點延長過度,也會變成缺點。”
高芳所說的收儲政策的“缺點”,首先是這項政策造成國內棉花價格遠遠高出國外價格。目前,內外棉價差高達6000元/噸。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棉花國內外的高價差,讓國內企業的紗、布產品出口全球競爭力下滑,盈利艱難。
據了解,棉花收儲是收購加工過的皮棉,而不是直接從棉農手里收購籽棉。所以棉花收儲政策直接保障了棉花加工企業的利潤,由于利潤層層轉手,這項本來意在保護棉農利益的政策,棉農本身受益并不大。
可以直接證明棉農受益不大的事實是,收儲政策實施以來,國內棉農種植積極性不升反降。據中國棉花協會3月份種植棉花意向調查數據顯示,預計2013年全國植棉面積6846萬畝。按照被調查棉農植棉意向面積加權平均計算,全國棉農平均種植意向減少6.4%。
同時,現在國家是出高價收購棉花,又以低于收儲價拋售棉花,高價收儲還造成我國收儲部門握有全球最大棉花庫存量,這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棉農直補操作難度大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杜珉表示,棉花收儲政策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我認為它可以剎車了。”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