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進口大豆預計到港832.28萬噸,創月度最高水平;1月至4月我國進口稻谷和大米100萬噸。有人認為,這將挑戰我國糧食安全。當前我國糧食自給水平如何,怎樣看待近期的糧食進口?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稻谷、小麥口糧產需平衡。”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告訴記者,加入wto以后,我國需要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調劑余缺。就進口總量來看,玉米、小麥、大米這3種糧食的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足2%。
畢美家介紹說,進口增長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隨著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糧食品種的多樣性需求越來越強,特別是一些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需要適量進口作為調劑。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作物、工業原料,隨著養殖業和深加工的發展,其用量快速增長。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進口大米200多萬噸,增加較多,但和我國稻谷產量接近2億噸相比,比重很低。由于進口量在國際稻米貿易中占比小,在我國大米生產和消費總量中占比小,這“兩小”特征決定了我國大米進口既不會對全球糧食市場運行產生明顯影響,也不會改變我國稻米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
進口糧食也有價格因素。專家表示,前些年我國進口大米主要以泰國香米為主,用于滿足高端消費需求,總體數量不大,而普通大米進口基本沒有價格優勢。但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和國內米價穩步上漲,2012年我國大米價格開始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米價格優勢凸現。特別是越南大米,由于生產成本低且連續兩年增產,價格優勢明顯。據了解,近年來我國進口大米主要來自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國,分別占進口總量的66.7%、25.0%、7.6%,主要是國內一些企業進口廉價大米用于米粉、米酒等加工。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