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9分地,我們的蔬菜都是天然無公害的,就不愁賣不出去,每天下午4點就有人來收菜,都是銷往西寧的。”“我和老伴一年種6茬蔬菜,再加上兒子兒媳在外打工的收入,今年蓋個二層小樓沒問題。”6月30日,互助縣高羌村的李建才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互助縣高羌村的蔬菜大棚種植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據高羌村村支部書記趙延凱介紹,全村用于設施農業的土地有400畝左右,蔬菜大棚主要是由合作社和村干部“統一管理、統一發種、統一種植”。自2009年高羌村蔬菜種植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全村350戶人家中已有68戶入社,累計投資超過1000多萬元。目前,建起的204棟蔬菜大棚種植的上海青、茼蒿、小油菜、白菜、油麥菜等供不應求,銷往西寧市各大批發市場。李建才說,我們種植的蔬菜大棚由于面積和蔬菜種類不同,分為高級棚和低級棚兩類,高級棚年收入高達3萬多元,低級棚年收入也有1萬多元,有的農戶有兩三個大棚,收入則更高。統計數據表明,僅大棚種植一項,高羌村每年人均收入就高達7980元,在海東地區名列前茅。
來源:西寧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