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市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大蒜、馬鈴薯、蔬菜等,種植面積476萬畝。相對于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1%,經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還不足50%,尤其是種、收環節,有的才剛剛起步,有的尚是一片空白,經濟作物機械化已成為制約濟寧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
為推廣大蒜機械化收獲技術,日前,濟寧市召開大蒜機收現場觀摩會,來自全國各地的18家大蒜收獲機生產廠家將自家的大蒜收獲機帶到觀摩會亮相,還開展了不同機型的機械收蒜比賽,引來眾多農民圍觀。大蒜收獲機的火爆正是近年來山東濟寧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的縮影。
小型機具銷售火爆
“我代理了幾個牌子的大蒜收獲機,此前一年也就賣幾十臺,這幾天就賣了1000臺,實在沒想到!”金鄉縣海燕農機配件銷售有限公司經理程海燕說話聲音有些嘶啞,“除了賣機器,還要去田里給大家調試、講解,這幾天忙得喉嚨都啞了。”
正如程海燕所說,2013年大蒜收獲機這類小型機具的售賣呈現井噴趨勢。蒜農李大姐算了一筆賬,雇人挖蒜,人工費一畝地需400元左右,每人每天干兩三分地。但用收獲機,每人每天能收十幾畝。
“收獲機大受歡迎并非偶然。”金鄉縣農機局副局長張以緒認為,近年來從市到縣都在推廣經濟作物機械化,大蒜收獲機已經成熟,據不完全統計,現在金鄉推廣的大蒜收獲機有5000多臺,機收面積能達到近10萬畝。
大蒜收獲逐漸走向機械化,泗水縣的土豆、花生早就用上了收獲機。泗水縣農機局副局長孫啟龍介紹,小型機具發展快,但大型機具數量有限,花生聯合收獲機全縣也只有4臺。星村鎮南頂村村民張慶友家就有一臺聯合收獲機,給別人收花生,每畝地收費140元左右,頂多3年就回本兒了。
“泗水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在41萬畝左右,數量不少但地塊分散,一塊地也就三五畝,想推廣大型機械難度比較大。”孫啟龍說,“要想實現經濟作物機械化,不僅糧食作物要推動土地流轉,經濟作物更是要推進。”
農機農藝結合是關鍵
“花生是4月10號左右開始種植,八九月份收獲的時候雨季還沒有過去。趕上下雨,機器下地可就難了。”孫啟龍解釋說,“所以鼓勵村民晚種10天,推遲收獲期。”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