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褚新 唐偉
說起山東省微山縣高樓鄉渭河村,喜歡漁家樂和湖上旅游的人大都知道,這里有一條叫做“水街”的地方,被譽為微山湖上的“香格里拉”,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體驗漁家風情。渭河村的河蟹養殖和生態旅游走在了全縣的前列,而逐漸發展的休閑漁業合作社則成了當地新形勢下漁業發展的新方向。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始后,為確保一泓清水北上,微山縣果斷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湖區漁業養殖加以規范、清理、標準化改造以及退漁還湖等,使得微山湖漁業養殖和污染防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保證了調水水質達標。但是,由于湖區養殖面積大、漁民數量多且技能單一等歷史因素,退漁還湖后漁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成了縣委、縣政府,尤其是當地漁民最為關注的問題。
為了切實解決微山縣部分依靠養魚為生的“純漁民”今后的生計問題,該縣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加大漁民科技培訓和漁業科技投入,向質量要效益;鼓勵引導漁民轉型種植高附加值、無污染且能凈化水質的水生經濟植物代替原來的漁業養殖。
退漁還湖后,由于養殖面積的減少,很多漁民無法繼續從事漁業養殖,這樣勢必給經濟發展和漁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該縣通過積極地調研,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優勢,扶持漁民從事該縣發展比較成熟的運輸業、造船業等,并根據鄉鎮休閑漁業和旅游業的良好基礎,加大對漁民轉業從事休閑漁業和旅游業的扶持力度。
由于很多鄉鎮都具有一定的漁業養殖基礎,政府通過政策扶持、積極申報等,把原有的養殖業基礎發展轉化,鼓勵鄉鎮成立專業合作社,凝聚全鄉鎮的力量壯大發展原有的休閑漁業和旅游業。在微山縣高樓鄉渭河村,政府全程服務,扶持成立了“休閑漁業合作社”。合作社在全鄉規劃保留的1.8萬畝的養殖面積中開發2700畝進行生態養殖和休閑旅游,集垂釣、捕魚、餐飲、住宿等與漁業有機結合為一體,既實現了退漁還湖后當地漁民的轉業發展,又進一步壯大了當地的休閑漁業和旅游業。對于這樣的“休閑漁業合作社”,除了可以優先使用上級扶持資金,縣政府還對每一個申報成立的合作社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全力支持該縣休閑漁業合作社的發展。
逐步發展的休閑漁業,以漁業生產為載體,將休閑娛樂、觀賞旅游、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科學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與漁業有機結合,既解決了湖區漁民在退湖還漁后生產、生活問題,也讓更多的游客品位、感受到微山湖的“魚香”、“漁味”、“漁情”、“漁風”。
來源:大眾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