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鄰居的選擇很關鍵,對于一些作物來說,“鄰居”選的不好,就會產生無盡的煩惱。比如:研究表明,永安的黃椒和萵苣不能做“鄰居”。
黃椒種多了,萵苣的新病害產生了。日前,由三明市農業局植保植檢站、永安市植保植檢站和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中心聯手進行的飛橋萵苣褪綠心腐病的研究,在嚴叔平研究員的指導下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飛橋萵苣是永安市自行選育的秋冬種植蔬菜特色品種,是莖用萵苣,因其肉質翠綠、氣味芳香而贏得市場。飛橋萵苣的年種植規模在短短的近10年時間從1000來畝發展到目前的10萬多畝,成為永安市冬春季農業生產的支柱產業。
2005年起,萵苣田間零星發生一種新病害。其田間癥狀表現為,先是心葉葉片出現褪綠或褪紅,葉色變淡變白,隨后頂部葉片挺直變細拔高,而后停止生長,再后嫩葉基部流膠,植株逐漸變矮小,最后心腐死株,嚴重影響產量。2008年該病暴發為害,田間株病率20%以上的田塊非常多,高的達40%以上,嚴重影響產量和農民收益。
2008年開始,在省農業廳、省植保總站的支持和協調下,先后組織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學院、省農科院和省、市植保站的專家、教授30多人次,深入田間調查取樣,并對病害進行室內分離、培養、鑒定。同時,在省植保總站指導下,2009年起三明市植保站、永安植保站共同在小陶、青水、大湖等地安排布置萵苣頂腐病(褪綠癥)防控試驗。多年田間排除性試驗結果初步表明,該病害發生與某種害蟲的為害具有相關性。2011-2012年,圍繞萵苣褪綠心腐病(暫定)這一新病害,專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田間調查、篩選試驗、簡比試驗和室內病原檢驗檢測等研究。
目前研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研究首先明確了該病的病原是植原體,萵苣褪綠心腐病是由媒介昆蟲傳播為害造成的,防治蟲媒可以有效地控制該病的暴發為害。近期又查清了永安當地種植的黃椒是該病原的中間宿主和傳播源,黃椒中該植原體病害發生面非常廣,發病株多。
“禍根”找到了,對策也出來了。根據研究結果,嚴叔平研究員建議在今秋萵苣種植時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來減少媒介昆蟲與萵苣的接觸機會,減輕萵苣褪綠心腐病的發生危害:一是選擇遠離辣椒地的田段育苗和種植;二是推廣應用萵苣育苗防蟲網覆蓋;三是示范開展萵苣種植全程防蟲網全覆蓋;四是防治藥劑選用對葉蟬、蝽象效果好的農藥。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