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由于捕撈過量、海域污染等原因,漁業資源急劇減少。一些傳統的經濟魚類幾近絕跡,僅依靠自然環境,漁業資源無法恢復。近年來,大連市通過控制捕撈強度,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建設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示范區等措施,有效修復海洋資源。
建設海洋牧場成為恢復近海漁業資源的重要措施。海洋牧場是將傳統養殖產業賦予新的科技和人工內涵,使其效益更大化,同時最大限度的保留產品原生態。海洋牧場由三方面組成,上游為海產品的苗種引進、培育和推廣;中游投放人工魚礁、改造灘涂等措施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繁殖和索餌的環境;下游為產品加工、儲藏及市場營銷。從2011年開始,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將海洋牧場建設納入全市漁業工作重點,重點支持長海縣海洋牧場建設先導區建設。全年共安排5000萬元支持44個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發展海洋牧場規模26.8萬畝,吸引社會投資20.2億元。2012年,為提高海洋牧場建設示范效應,加快全市海洋牧場建設步伐,全市共投資47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全市海洋牧場建設。按照扶強做大的原則,2012年共支持海洋牧場建設項目19個,項目總投資74032萬元。
人工魚礁是建設海洋牧場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態環境,為海洋生物聚集、棲息、生長和繁殖創造條件。通過在海底設置人工魚礁,在海里形成上升水流,帶來海洋深處的營養物質,讓海底生物聚集棲息,同時,在海域內人工放流水產種苗,從而形成一個有各種海洋生物棲養繁殖、生態系統完整平衡的“海洋牧場”。大連市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人工魚礁方面的建設,至2000年開始大規模的牧場化人工魚礁建設。礁體投放后海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海洋生物總量是礁體投放前10倍以上,海珍品資源貧乏區變成高產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大連市已形成110處人工魚礁區,投入建礁資金12.7億元,投放各類魚礁930萬空立方米,改造海底27萬畝。其中,海珍品增殖兼集魚構件礁7萬余個,約合22萬空立方,投放石塊720萬立方米,改造、投放報廢漁船沉礁43艘,其他類型魚礁188萬空立方。
來源: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