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余健
(一)概述
利用江堤內標準化魚池發展高效生態養殖,提高生長速度和養殖產量,完成“內養”階段;上市前2—3個月將成魚轉移到江堤外,利用長江水的自然條件通過網圍、網箱、江灘仿長江野生養殖,使上市品種的口感、肉質接近野生品種,實現“外漂”。養殖品種除了常規魚外主要還包括長江河豚、鱖魚、翹嘴紅鲌等,畝產400—600千克,價格比一般人工養殖高5—9倍。
(二)關鍵技術
1、“內養”階段
采用池塘健康養殖技術養殖成魚。
2、“外漂”階段
(1)塘口準備
在江堤外開挖魚池,每口魚池建直徑40厘米的通江涵洞兩處,使江水能按潮汐自然進排,進排水口用40目篩絹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每口魚池配備增氧機、投餌機;或采用低壩高攔網圍養殖。
(2)放養前準備
投放魚種前20天,池塘排干水。曝曬至池底干裂,曝曬后每畝用生石灰120公斤消毒,以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菌。魚種放養前7天進水,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魚種,加滿池水。
(3)放養時間
9月以后根據市場需求分批將內養塘口里的成魚轉移至外漂塘口養殖,確保上市前有2個月以上的漂養時間。
(4)日常管理
投餌遵循“四定”原則;水質調控以長江潮汐自然進排為主,定期使用生石灰全池潑灑,科學使用增氧機;每天早晚巡塘,測量水溫、溶氧、ph值、透明度,每10-15天檢測氨氮一次,每30天抽樣一次,檢查魚的生長情況并做好塘口記錄;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定期用抗菌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并定期投喂腸炎靈、大蒜素等藥物。
來源:泰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