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5個月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急速攀升之后,6月份,貨幣政策“中性偏緊”的特征十分明顯:6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0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8605億元,同比亦少增593億元。
與此同時,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看,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從5月末的15.8%,降至14%,為1至6月的最低水平。
“社會融資規模和新增人民幣貸款的下降,說明央行的調控達到了效果。”多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增長“底線”管理的背景下,下半年貨幣政策微調力度將有所加大。
昨日,央行在其官方網站上也公開表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與此同時,央行還稱,要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平穩適度增長。
全面糾偏
“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得太快,6月份有意把速度降低下來。數據說明央行的調控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宗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去年全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才15.76萬億元,而今年前6個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就超過了10萬億元。
從整個上半年看,宏觀經濟呈現了“經濟冷、貨幣熱”的現象,即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快速增長,但宏觀經濟并不領情,多個經濟增長指標遠遠低于市場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上半年的貨幣供應、信貸等數據,與年初目標相比,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劉元春解釋稱,6月份數據的變化,原因在于貨幣當局對商業銀行的放貸沖動、監管套利進行了全面的糾偏。
中國銀行的研究報告則稱,考慮到監管層正在著手治理社會融資空轉的情況,以及近期中央政府關于要“激活貨幣信貸存量”的表態,社會融資總量增長勢頭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總量上看,6月貨幣信貸數據大幅下降,結構上,數據背后則釋放了積極信號。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