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產區進口散裝酒也存傾銷問題業內透露
盡管目前國家商務部對歐盟進口葡萄酒產品已啟動立案調查,但有國產葡萄酒業內人士認為“還可以做更多”。他們認為,葡萄酒“雙反”不應僅限于歐盟葡萄酒,還應重視來自“新世界”產區的散裝酒傾銷問題,而這當中充滿了暴利。
昨日,一家國內葡萄酒企業的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指出,國內進口紅酒共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進口瓶裝酒,一種是散裝酒。散裝酒的進口占比在2011年以前曾達到七八成,具體做法是到國內分裝,即運到國內后,廠家再進行加工,最終分裝成葡萄酒成品。
上述人士引述來自海關數據顯示,散裝進口酒的比重雖然從2011年開始首次下降,但仍占30%。以2012年為例,葡萄酒的進口總量為39.45萬噸,進口總金額為16.5億美元;其中散裝(
據悉,2012年歐洲葡萄酒企業的散裝進口酒只占10%,來自智利、澳大利亞、美國、南非等“新世界”產區的散裝酒進口量則大幅上漲。以智利為例,2012年中國進口的智利葡萄酒總量為6.09萬噸,其中散裝酒達4.01萬噸,同比增幅高達54.6%,成為智利葡萄酒出口量增長的主要來源。
“散裝酒很暴利,一些經銷商熱衷于以極低的價格進口散裝葡萄酒回國內灌裝。”上述人士說,這些散裝進口酒平均價格為1.18美元/升,以750ml每瓶計算,折合人民幣為每瓶5.46元,但到消費者手中已達百元。
據中國酒業協會本月提供的數據,歐盟葡萄酒進口量目前占中國的市場份額是15.56%。2012年,我國自歐盟葡萄酒進口量分別達到25.71萬千升,2012年比2009年增長近3倍。
該協會指出,我國葡萄酒企業的市場空間遭到了嚴重擠壓,產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產量、銷量、利潤等多個重要性經營指標均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整個行業形勢不容樂觀。該協會希望商務部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快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中銀國際早前的一份研報認為,本次對歐盟葡萄酒“雙反”,最直接受益的將是“新世界”國家的葡萄酒。但是鑒于調查程序復雜,其實施力度仍有待觀察。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