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洪澤湖邊,趙加友老漢蹲在船尾給孫子打電話:“回家來住幾天吧,爺爺給你在岸上搭了個涼棚。”船上悶熱,沒廁所、沒空調,孫子不愛來。
包括趙加友在內的全省10萬“水上漂”,都盼著早日在岸上安個家。
省海洋與漁業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張凱介紹,我省大湖多,漁民數量也多,現有“水上漂”家庭3萬戶,總人口10萬多人,超過國內總量的1/5,為全國最多。在以船為家的漁民家庭中,有20%一家三代5口共居一船,有45%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人均純收入,其中超過10%的家庭低于省貧困線標準。這些漁民岸上無承包土地、無宅基地、無自有住房,生活環境差、子女入學難、醫療保障難。三次摸底調查顯示,有98.9%的漁民想上岸居住。
洪澤湖邊的淮安臨淮鎮臨淮村避風港內停泊了70多艘船,里面住著60戶漁民,家家船上擱著馬桶,滿了就往水里倒。船與船之間垃圾飄浮,湖水發黑,空氣中夾雜著異味。趙加友一兒兩女成家在外,打工租房。每逢年節團聚,全家11口擠在一條船上,難怪小輩們不想回來。鄰船漁民魏繼芳告訴記者,船上潮氣重,漁民一過50歲,多少都有關節炎,村里患類風濕的有二三十個,隔幾天就要上岸拿藥。
80后劉超,是少有的擁有捕撈證的新一代漁民。他說,呆在湖里根本糊不了口———捕到的魚太少,不到3年前的一半。開捕期作業一個月只能苦個七八千塊錢,其余的日子,捕的魚抵不上油錢。“農民后代有宅基地,有承包地,我們有什么?魚越來越少,誰來補償我們呢?”
在灌南縣李集鄉境內的前六塘河,10多米寬的河面,停泊著20多條簡陋的水泥船,住著100多戶漁民,58歲的王春花是其中一家。而所謂的家,人能活動的空間不足10平方米。艙中掛著幾個用塑料泡沫和塑料繩拼接成的簡易“救生衣”,要是大人太忙了,小孩就得用繩子系在船上。王春花說,她80歲的老母親已經好幾次跌下水。“空調、太陽能,這些東西我們只聽說過,一樣也沒享用過,不知這輩子還能不能住到岸上。”
多年來,蘇中、蘇南等地一直努力要讓漁民上岸,但受財力和建設用地指標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困難重重。
來源: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