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中國在全球大米市場上的地位正愈來愈舉足輕重。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全球大米市場被一些大米出口國所壟斷,如泰國、越南、美國和巴基斯坦,它們占據了大米出口總量的60%-70%。從進口的一方來看,進口大米的國家很多,但每個國家進口大米的數量卻很少。六大大米進口國進口大米的總量僅占市場的20%-30%。
中國和印度的新角色
許多年以來,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和消費國,在全球大米市場上扮演著無足輕重的角色。盡管印度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成為大米凈出口國,但中國和印度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保障國內糧食安全上。對中印這兩個龐然大物來說,大米貿易不過是后來才有的想法,原先只是作為平衡貿易順差和逆差的小手段。
但隨著印度迅速躍居全球大米第一出口國,而中國也出人意料的幾乎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那些小手段都成了過去時。2011年底,印度廢除了非印度香米出口禁令,同時印度盧比疲軟也極大的推動了印度香米出口。2012年,印度以1040萬噸的數量取代泰國成為第一大米出口國。
同樣,中國則在2012年以290萬噸的進口量躍居全球第二大大米進口國,僅次于尼日利亞。其中大部分大米進口自越南和巴基斯坦。除了大米之外,中國還進口了大量的小麥和玉米。中國糧食進口從2011年的250萬噸猛增到2012年的1100萬噸。中國的舉動引發了眾多猜想。因為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的國內糧食產量并沒有顯著下降。而國際糧農組織(fao)和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的國內糧食儲量從2007年起就一直穩步提高。大多數人傾向于認為,中國國內大米和國際大米的巨大差價是中國進口便宜外國大米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食品消費多樣化需求。他們希望嘗試不同種類的大米,比如越南的糯米,泰國的香米和巴基斯坦的秈米。
問題是:中國是否會回到從前在全球大米市場上的配角地位?印度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只出口印度香米?中印兩國會否像以前一樣滿足于大米的自給自足?又或者它們會否繼續保持現有趨勢,在接下來的幾年發展成為全球大米市場真正的主導者?
來源:環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