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需要土地,而無地可用已經成為讓許多地方頭疼的心病。面對18億畝耕地紅線的“破”與“守”,爭議從未中斷。近日,金融四十人論壇在全國城鎮化會議召開之前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的報告,建言放棄死守紅線。
在這個報告里面,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糧食安全,一個是土地資源全國配置。在我看來,這兩個問題都有可討論之處。
首先,中國的糧食安全本身真的不存在問題了嗎?18億畝紅線改變并不會影響糧食安全。其實如果單純從供給需求的市場規律來說,這種假設是成立的。隨著價格升高帶動世界各地更多農戶種糧,因此中國不需要耕地紅線的控制,糧食少了可以進口。
這種論點符合理論邏輯,但這不代表我們的糧食安全真可以無憂。因為首先,現在并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市場;其次,糧食作為一種特殊的貨物,具有戰略意義;再次,中國的糧食總產量接近5.9億噸,在全球的交易額是3億噸,如果中國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而如果全球出現糧食危機,各國首先要保障的必然是本國的糧食安全,限制出口。
此外,現在我們生產的很多糧食都用來飼養牲畜,而后轉化為肉禽蛋奶。所以談到糧食自給,不應該僅包括口糧,還要將糧食轉化飼料、轉化副食的部分也考慮進去。從這一角度上說,中國18億畝糧食紅線并沒有想像中那么簡單。
報告中涉及的另一個問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土地資源的重新配置。
這是發達地區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的,但這就要求一定要有土地當量。土地當量可以在不同的省區之間流轉買賣,這樣發展中地區就重點種田、發達省份就搞工業開發,資源進行重新配置。
我的質疑在于,首先,農業農村的問題不是單維度的,而必然是多維度的。資源配置是否優化,不能簡單看土地布局在工業、農業分塊的調整上,土地布局的改變實際上涉及到整個空間布局的大調整,土地布局的全國范圍內變化實際上將是非常大的社會經濟變革。但目前我們能否預知到這種變革對未來產生的影響,還是一個很大問題。
農業也不僅僅是糧食安全的問題,農業承載著包括農民收入、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土涵養、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
即便是寸土寸金,還是要保留農業。因為保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農業的多功能性,是保持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也是將祖先的農耕文明和現代化的城市文明結合起來需要的。從這個角度上講18億畝耕地紅線是否要改變,土地資源是否要在全國重新配置的問題,才是有意義的。(張曉山)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