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乎百姓切身利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對食品安全信息的獲知,極大依賴于監(jiān)管部門發(fā)布。然而,近期出現(xiàn)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躲貓貓"、"擠牙膏"現(xiàn)象,卻讓許多消費者無所適從。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wǎng)和搜狐網(wǎng),對36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6%的受訪者認為監(jiān)管部門對當前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得不充分,83.3%的受訪者建議對故意隱瞞信息的責任人進行問責。
公眾最想了解的食品安全信息是不合格食品的生產(chǎn)單位、危害與流向
當從媒體上得知湖南大量"鎘大米"流入廣東后,家住廣東東莞的潘俊威,對于自己吃的大米究竟安不安全很擔心。潘俊威表示,他特別想知道"鎘大米"流向了廣東哪些地方、東莞有沒有、"鎘大米"危害有多大等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可是,他在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網(wǎng)站上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他想要的信息。
調查中,93.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
在不同類型的食品安全信息中,受訪者最關注的是"不合格的食品生產(chǎn)單位"(72.2%),其次是"不合格食品的危害"(68.3%),排在第三位的是"不合格食品的銷售單位、流向"(63.9%)。其他依次是:"有關部門對問題食品及生產(chǎn)廠商的處理結果"(63.6%)、"不合格食品的品牌、批次"(63.2%)、"食品安全常識"(47.4%)、"不合格食品的查貨數(shù)量"(33.7%)、"政府日常抽檢報告"(33.3%)等。
在獲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方面,受訪者目前最多依賴的是"新聞媒體"(87.1%),其次是"親朋好友"(34.1%),"監(jiān)管部門官方網(wǎng)站或報告"排在第三位(33.9%),最后是"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的消息"(33.0%)。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宋華琳指出,新聞媒體喜歡選擇具有轟動效應的新聞題材,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現(xiàn)為更傾向于報道有毒有害食品之類的事件。但是一些媒體的報道往往浮光掠影,未能扎實、深入地調查了解清楚相關危害的程度與范圍,客觀上可能夸大食品安全風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