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休漁是造血,放流是輸血,那么人工魚礁投放就是給海洋環境恢復打強心劑。
人工魚礁是一種新生的產物,讓過度開發的海洋資源得到休養生息和恢復,大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漁獲物中優質魚類的比例和規格明顯提高,有效保護珍稀瀕危水野生動物,促使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多年來,為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惠來縣積極建造人工魚礁區,打造海上生態牧場,已完成前詹人工魚礁區工程建設,制作投放礁體1914個,57558.6空方,投入資金1691萬元;同時,開展漁業人工增殖放流,共投放墨吉對蝦苗1500萬尾,鮑魚苗27萬粒,西施舌2萬粒,鯛科類魚苗60萬尾、玳瑁16只,建設人工魚礁區,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人工魚礁區為海洋生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惠來縣海洋與漁業局主要負責人介紹說,人工魚礁是根據海洋環境和聚集生物的生物學、生態學、行為學等方面的特征,人為設置的適宜海洋生物生存環境的具有一定物理學結構的物體。通過它,一方面可改變海水流向,從而形成垂直流,進而帶動海底營養鹽向表層移動,有利于魚類攝食、滯留和聚集;另一方面通過對礁體結構合理設計和表面處理,增加藻、貝類附著面積和棲息環境,使投礁海域的生物量有效增加,從而達到積聚魚群和讓漁業資源增殖的目的。因此,人工魚礁是修復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的有力措施。
人工魚礁區是造福子孫的產業
惠來縣海岸線長109.5公里,是揭陽市最大的沿海縣,沿海跨越8個鎮,分布50多個自然村,擁有神泉、靖海、資深3個天然漁港。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近岸海域島嶼27個,巖礁90多處,特色海產品種類繁多,各種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歷史悠久。
來源:惠來縣海洋與漁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