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9時39分左右,鄭棉期價突然大幅下挫,主力1401合約價格一度下跌690元/噸,遠月1405合約價格最多下跌765元/噸。這與昨日上午市場上傳出的“2013/2014年度國家不再收儲棉花”的消息有一定關系。根據市場這一傳言,已經實行多年的棉花托市收購政策可能要“壽終正寢”了。
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底,國內農產品市場就傳出了托市政策可能要“變臉”的消息。最近兩個月,國內菜油期現貨市場價格大幅下挫,其中便有“托市政策可能有變””的預期在內。自5月31至今,鄭州菜油主力1401合約價格已累計下跌1750元/噸左右。
為了保護種糧農民收益,調控市場供求關系,保證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價格平穩運行,多年來,國家持續在小麥、大豆、玉米、稻谷、棉花、白糖、油脂等市場先后實行了托市收購政策。政策實施初期,的確穩定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證了糧棉油糖等市場的平穩運行,但由于很多收儲環節本身就存在問題,加上托市收策的調整不能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棉強紗弱、蔗強糖弱、麥強面弱、稻強米弱”等現象越來越突出,國內農產品市場受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
更為重要的是,大宗農產品進出口政策與國內的托市收購政策沒有很好銜接,使得國內外農產品價差不斷拉大,如國內外棉花價差一度高達5000元/噸。大量質優價廉的進口棉花、大米、白糖、玉米等涌入國內市場,不但嚴重沖擊了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而且還造成相關產業被動“洗牌”,很多中小型企業舉步維艱。
在河南新鄉糧油貿易商李志勇看來,托市收購政策有些過度干預市場,加之一些相關利益體不按規定操作,其已導致一些農產品市場機制弱化,如棉花市場高質量棉花有效供應長期不足,小麥市場高品質優麥無處可尋。此外,它還讓市場染上了“政策依賴癥”。“托市收購政策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李志勇對期貨日報記者說。
來源:期貨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