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國際大豆價格走強之時國內食用油價格卻走跌?為什么在國內需求不足之時精煉銅進口卻能屢創新高?這種看似利好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
融資性進口被企業界人士認為是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一股隱形力量。這一模式設計看似企業、銀行都能從中受益,但分析人士認為,從小的方面講不利行業穩定,大的來說則助推經濟泡沫,“餡餅”的背后是陷阱。
空手套白狼
“現在大豆價格出現了明顯倒掛,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在近日舉行的2013全球油脂油料產業峰會上,郭俊超對大豆價格行情也頗感詫異,他是山東一家油脂公司的副總經理。
參加該峰會的企業人士,一半時間聽專家演講,而另一半時間則打開手機,時刻注視著屏幕上紅紅綠綠的數字,關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郭俊超說,國際大豆價格上漲的同時,主要依賴進口的國內大豆價格卻在走弱,這種價格倒掛的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令人費解。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除了受氣候影響導致供應偏緊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融資性進口。
華東地區油脂界人士陳劍(化名)說,拿自己從事的棕櫚油進口來說,融資性進口就是通過進口棕櫚油,獲得低成本的資金,具體的操作方法則五花八門。
陳劍舉例說,比如國內a公司,通過開具信用證,向國外b公司進口棕櫚油,棕櫚油銷出之后,回收的貨款就是套出的現金。陳劍說,這種方法的缺陷是需要將棕櫚油快速銷售出去。
不過,另一名業內人士悄悄告訴記者,有一種套利方法根本不用考慮貨物能否銷售出去。比如內地的a公司開具信用證,向香港b公司進口貨物,a公司憑借提貨單,報關后將貨物運到a、b互認的c公司倉庫,由b公司負責出手貨物之后,a公司便實現了從中套利。“90天的信用證,a公司可以使用資金70天,如果能申請到90天海外代付,則可以獲得160天的資金使用時間。”該人士說,“資金使用成本非常低,前者月息只要1%,后者則更低至0.86%。”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