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副食觀念中形成的中國宴會里,總有一個貫穿宴會始終的飲食品種,一般說來是飲料,尤其以酒為代表,以致一旦說到宴會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酒宴。到了晉代,宴會的這一常識被打破,因為出現了圍繞著茶而展開的宴會,即茶宴。”——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
清雅茶宴中國文人的情懷表達
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錢起的《與趙莒茶》。紫茶即紫筍茶,是唐時貢茶;羽客即道士。詩中記述了作者與友人趙莒會與林間竹下,品茶言志:默喻其意無過多言語,茶香清韻勝流霞仙酒;俗念全消而茶興益濃,夕照入林才乘興而散。“茶”即“茶宴”,此詩正是作者為紀念一次難忘的茶宴而作。而詩中“竹林”、“鳴蟬”等意象的渲染刻畫,可以讓我們明顯感覺到茶宴的清幽閑雅與一般宴會笑語喧囂的印象差異。
“茶宴就是以茶為中心,搭配適合于茶的饌品的宴會”,茶文化研究專家關劍平教授介紹說。“茶宴肴饌以適合于茶為前提,主要由果實及其加工品、素食菜肴、谷物制品為主構成。樸實但精致茶果搭配使得茶宴形成了迥異于酒宴的儉約的風格特征。而修養貴族、風流文人的竭力提倡與潤色更使茶宴自成清雅脫俗的文化特質。”
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幽雅環境和優雅韻味進行了細膩入微地描繪:“乃撥花砌,憩庭蔭。清風逐人,月色留興。臥指青靄,坐攀花枝。閑鶯近席而不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不令人醉,唯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辭藻間毫不吝嗇自己的情感表露。文章既表達了作者對彼時彼景的美妙回味,也反映出中國文人對“茶宴”閑潔致靜的追慕和沉醉。
茶宴誕生呼之欲出的社會環境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