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育苗期間各種病害嚴重影響蝦苗的成活率,從而也直接影響蝦的產量,現將其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真菌病
由霉菌孢子侵入幼體或卵子所引起。受感染的受精卵不透明,停止發育,受感染幼體行動不活潑,肌肉壞死,沉于水底而死亡。防治方法:親蝦、用具和用水嚴格消毒,及時消除死卵和死亡幼體,保持水質清潔。發病時可在育苗用水中施氟樂靈0.01克/立方米全池潑灑。
病毒病
對蝦育苗期的常見病毒病有:對蝦肝胰腺細小病毒病、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和日本對蝦中腸腺壞死病毒病。受感染幼體活動能力下降,反應遲鈍,不攝食,鰓部和體表有污物附生。中國對蝦幼體肝胰腺萎縮壞死、脫落;斑節對蝦幼體肝胰腺變白、壞死;日本對蝦肝胰腺白濁、壞死,重者腸道變白。防治方法:消滅傳染源,嚴格檢疫,使用無病毒親蝦,尋找早期診斷方法。做好苗池、管道、工具、苗池用水消毒。受精卵用無毒海水沖洗數分鐘或用300毫升/立方米福爾馬林液浸泡30秒后再孵化。幼體放養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0萬尾以內。若發現育苗池感染嚴重,做好隔離工作,蝦池每立方米水體施100克漂白粉,48小時后用無毒海水沖洗后才可放養蝦苗。
細菌病
1.弧菌病:此病發病快,感染率很高,由多種弧菌引起。患病幼蝦在感染初期,蝦體呈黃紅色或紅色,活動能力減弱,行動遲緩,趨光性降低,發育變慢,腹部卷曲,體色發白,幼蝦不攝食,中腸腺呈白色混濁現象。防治方法:加強換水,保持水質清潔,育苗工具嚴格消毒。發病時可用每立方米水體2克~3克土霉素治療。
2.絲狀菌病:由白絲菌感染引起,菌絲細長,附著于幼蝦的鰓絲、附肢和體殼上,受感染幼體活動能力減弱,沉于池底,然后死亡。防治方法:勤換水,不過量投餌,對感染蝦每天可用5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液浸浴1小時,連續5天~10天。
3.蝦殼病:為幾丁質細菌感染,染病蝦在殼體患區常呈黑色,病菌常迅速通過表皮進入體內,引起肌肉損傷。防治方法:用22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液處理病蝦。
氣泡病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