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后捕回率較低
由于放養后各口魚塘的地理環境不一,有些塘底不平整,捕回率較低,僅在40%~60%,過低的捕回率嚴重影響注射率的普及性。假如放養鯇魚10000尾能捕回9000尾,注射率達90%;若只捕回5000尾,注射率僅為50%,沒有注射疫苗的5000尾時刻都受病害侵襲,是造成注射鯇魚疫苗效果差的原因。有條件的魚塘最好是注射疫苗后才放養,或過塘逐條注射放養。
疫苗稀釋后存放時間過長
疫苗在稀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各種不良環境因素的侵襲與混雜,存放時間過長,菌苗則會變異、死亡,這樣就失去其應有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及時使用才能保證質量。
魚體帶病注射
魚塘出現魚患病死亡后才急于注射疫苗,在注射疫苗后魚類持續出現較大規模的死亡,是應激反應。具體表現為注射疫苗后魚死亡特別多,或長時間持續死亡。由于部份養殖戶缺少無病先防的意識,魚發病后才急于拉網注射疫苗,這時魚體已嚴重感染病菌,此時進行疫苗注射,不會使魚體產生抗體,只會加速魚的死亡。針對已發病的池塘,建議用二氧化氯對池水進行消毒兩次,以緩和或減少發病再進行拉網注射疫苗。注射疫苗后對池塘再進行一次殺菌消毒,這樣會減少應激死亡數量。
疫苗保管不善
由于環境的差異,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購回的疫苗通常用水浸著,若瓶蓋損壞,易滲入水份感染疫苗,造成變質,更有甚者,隨意放在陽光下暴曬或放在爐灶邊烘烤。所以疫苗必須即購即用,有冰箱的養殖戶可提前1天~2天購回備用。
注射方法不正確
給魚體注射疫苗時,針頭、針管不嚴格消毒,甚至打空針、打漏針,疫苗劑量忽多忽少,更有甚者在疫苗中亂加激素藥物等,都是導致注射失敗的原因。要打有準備之仗,注射疫苗前認真檢查器械能否繼續使用,零部件有無損壞,避免打空針(沒有針水注射)或打漏針(導管皮栓及接口處漏疫苗),造成注入的疫苗量微乎其微,甚至無疫苗到魚的體內,導致達不到防治的效果。在注射疫苗前,注射器要進行嚴格的清洗或消毒,沒有排清導管里殘存上次的疫苗就隨意注入,會導致病毒注入而引發注射后持續出現病魚死亡。在注射疫苗前必須嚴肅認真地做好各方面準備工作,清洗修理好網具器械,杜絕上述各種因素的發生。
選擇氣溫低時注射疫苗
溫度高容易損傷魚體,也容易造成死亡,最好選擇陰涼天氣進行。魚的密度大,容易造成缺氧,所以在注射疫苗時必須開足增氧機增氧,提高成活率,減少死亡。(王立)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