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摘茶,品茶,在長沙縣金井鎮,“茶文化”的香氣撲鼻。2013年,長沙縣茶園面積91738畝,上半年全縣茶葉加工總量16128噸,產值超7億。長沙縣茶葉主產區位于金井鎮,鎮上兩家龍頭企業,湘豐茶業和金井茶業均為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
基于此,在近期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茶葉產業提質升級的意見》中,長沙縣赫然在列。
“我們曾經也經歷過困難時期。”饒樹林,湘豐茶業生產部經理,在金井鎮從事茶業行業已有十余年。在他的回憶里,這里的茶葉也經歷過許多發展中的陣痛:沒有知名度、產品賣不出……那么,金井茶葉是如何“逆襲”的?
從“三無公司”到擁有“中國馳名商標”
金井鎮茶業發展之初,也不過百余畝茶園,上世紀90年代時通過企業改制才開始逐漸走上發展軌道。也正是從這里起步,金井鎮的兩家龍頭茶葉企業逐漸從原始的茶廠,變為了現代化的企業。2001年,饒樹林進入湘豐茶業工作,而當時正是企業發展最艱難的時期。“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茶葉,也沒有人愿意買。”茶園里的茶葉在采摘、加工后,被堆放在倉庫,成為無人問津的滯銷品。
“我們老板的汽車后備箱隨時放著茶葉,到處推銷,但是到處吃閉門羹。”對饒樹林等老員工來說,那是公司最難過的一段時期,不僅老板跑銷售,連他們這些生產人員也要幫忙開拓市場,“連年終福利,也是公司賣不出去的茶葉。”
饒樹林用一個詞概括了當時湘豐茶業的狀況——“三無公司”:無品牌、無基地、無資金。
而2002年金井茶業在總經理周宇接手之時,也面臨著資金壓力大,設備、廠房陳舊的問題。“雖然金井是老牌茶廠,不過還是停留在自產自銷、跟一些茶葉公司做配套。沒有自己的話語權,都是別人訂多少,我們做多少。”周宇說,當時根本談不上品牌。
這樣的兩個企業怎么能搖身變為現在的模樣,饒樹林認為很大一方面要歸功于“當地政府的支持”。
據金井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除了對茶業發展有土地、政策上的傾斜,金井鎮所有的招待用茶、客商禮品等都是使用本地企業出產的茶葉。
當然,企業也沒有浪費這個機會,除了銷售茶葉,還在本地公共服務場所的一次性紙杯、煙灰缸等物品上印上了自己的品牌名。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