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從揚州高寶邵伯湖漁業增殖養殖試驗場(下稱“試驗場”)了解到,臺灣客商在全方位考察了輸臺大閘蟹養殖基地后,與試驗場達成合作意向,并簽訂2013年度輸臺大閘蟹意向協議書;自今年9月起,試驗場將向臺灣奕大海產有限公司輸出50噸高郵湖大閘蟹。據悉,這也將是高郵湖生態大閘蟹首次直銷到臺灣。
試驗場螃蟹養殖基地有2萬畝,年產量100噸,“除了我們自己的養殖場,我們還能影響和帶動周邊養殖戶,這個面積有5萬畝左右,年產量200—300噸。”試驗場場長孫加賦說,“輸臺螃蟹的量是有保證的。”
“3年前臺灣就有客商跟我們聯系。”孫加賦介紹,但當時試驗場把高郵湖生態大閘蟹的市場重心放在揚州周邊,如上海、蘇州等地。后來,試驗場從上海一客商處了解到,不少高郵湖生態大閘蟹實際上被上海、蘇州的經銷商銷往臺灣。“這也讓我們開始關注臺灣市場。”
“這次臺灣客商到養殖基地考察,對我們的養殖理念、養殖技術都非常滿意。”孫加賦介紹,試驗場一直堅持生態養殖理念,“即在不破壞湖區生態環境的狀態下,發展增殖漁業。高郵湖有優質的水源、豐富的天然餌料,我們要做的就是科學合理利用這些資源。”
高郵湖生態大閘蟹想“爬”到臺灣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經過嚴格檢測,而有關的檢測指標多達69項。”試驗場負責人沈春忠介紹,這些指標包括呋喃西林及其代謝物、四環素、土霉素、阿莫西林、馬波沙星等,“69項指標中只要有一項超標,就會被貼上‘不合格’的標簽。”
為保證高郵湖生態大閘蟹的“生態健康”,有關部門在螃蟹的生長季會多次到試驗場進行抽檢,包括苗種、飼料、環境因子等都在檢測范圍內。
與揚州人的消費習慣不一樣,臺灣消費者愛吃公蟹,而且愛吃個頭大的,“所以我們銷售到臺灣的螃蟹大都是4兩以上公蟹。”孫加賦介紹,“銷售到臺灣的螃蟹,品牌名是‘寶湖’蟹,而且會貼上二維碼,臺灣消費者只要掃一掃就能知道螃蟹產地、收獲日期等信息;而如果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也會通過二維碼追溯。”(向家富)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