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嘗試:500萬換來村民意識轉變
在榆樹房村,孫秀華幫助的不止梁家福等幾家。榆樹房村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村里人就靠種點地瓜、土豆、玉米為生。多少年的慣性思維,榆樹房村村民即使知道蔬菜大棚、種果樹更掙錢,也沒人肯嘗試。為此,孫秀華將村里一部分土地集中起來,以流轉土地反包倒租的形式,交由莊河的一家種植櫻桃大戶,建起了350畝的櫻桃園,失去土地的村民除了每年能得到土地流轉的費用,還可以到櫻桃園打工,月薪近3000元。“以前拼死拼活種地累一年,年底一算,凈剩只有500元,現在比以前好太多了。”如今和丈夫在櫻桃園打工的趙英華說,這350畝的櫻桃園為當地解決了五六十戶村民的就業問題。
今年,孫秀華自掏腰包500萬元,建起了31個設施大棚,用于種植櫻桃和棚桃。這31個大棚,孫秀華打算每個大棚由一戶或兩戶黨員干部經營,同時每兩戶承包大棚的黨員干部要帶領一戶村中困難群眾,共同經營。孫秀華建這31個大棚,就是想讓不敢建大棚的村民切切實實看到設施農業帶來的效益。說白了,孫秀華要用500萬買來榆樹房村村民對未來村主導產業的認識——一個勇于接受新事物的認識。同時,之所以自掏腰包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地困難群眾的生計問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要向困難戶輸送正能量,‘大河’有水‘小河’滿;‘大鍋’有飯‘小鍋’就好辦。”站在新建的31個蔬菜大棚前,孫秀華對榆樹房村未來充滿了期望。她說,她最大的愿望是拉著全村人的手,走過前路的一道道坎,共同走向富村富民的康莊大道。
采訪手記
雪中送炭
把村民的日子
燒得紅紅火火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