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地里長不出菜,不少本地菜農哀嘆今年“伏缺”難賺錢的時候,昨天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也有一些地產蔬菜品牌已經進到了中山路百貨商場的精品超市,賣出了高價錢。而采訪中不少地產農業大戶也坦言,極端性氣候年年有,但是能堅持把種菜堅持下來的人可并不多。
地產蔬菜賣進精品超市
“這么點菜就要12元?”昨天中午市民高小姐在百盛地下超市發現,蔬菜區里多了不少貴價貨,其中一種產自錫山區安鎮的有機蔬菜,薄薄一包就要賣到12元錢。但是包裝十分精美,標識使用了先進的日本無土栽培技術,可以直接拌色拉生吃。而記者也在現場發現,如今的百貨商場地下超市生鮮區比如遠東和百盛,多了很多地產蔬菜的面孔。而這些地產蔬菜大多價格昂貴、分量少少。比如產自惠山區天藍地綠農莊的南瓜,就是小小的三個裝,也要賣到十幾元錢。即使價格比菜市場偏高,也并非沒有賣家。現場就有一位男性顧客,挑選了好幾樣有機蔬菜。
“天熱供應的葉菜品種就少一點。”位于錫山區厚橋街道的俊楊農場也是一家生態蔬菜生產基地,跟已經走進精品超市的一些品牌地產蔬菜所不同的是,這家還是走的會員制訂貨配送的辦法。“顧客就是看中在我們這里能吃到當季出產的露天種植蔬菜。”這個夏天對于沒有配備一定設施的露天蔬菜來說是相當難熬的。因為蔬菜超過30攝氏度就不再生長了。因此在俊楊農場最近的配送菜單上很多葉菜都被劃去了,轉而提供一些茄果類或者受高溫影響不大的蔬菜品種。由于是會員制服務,因此菜價也并不會臨時漲價,也必須持續給顧客提供配送服務。
極端氣候淘汰菜農
“去年海葵臺風,今年年初大雪,最近又是連日高溫,種菜的確不容易,但是必須堅持下去才有收獲。”惠山區玉祁街道一家蔬菜基地負責人表示,以前自己是做工業出身,有投資就要有產出。這些年改投資農業,發現這一行比工業更難做,看看菜種得好好的,搞不好哪天一場天災飛來就毀了不少。比如年初的大雪就壓壞了他不少舊有大棚,損失很大,讓他痛悔不該盲目擴大規模。而這幾年政府正好有四萬畝蔬菜基地的計劃,他身邊也有很多人轉而投資種菜,也有人虧了就立刻退出。記者采訪中也了解到,像去年海葵臺風之后,錫山區東湖塘一些“新菜農”就改行了。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