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大部分冬暖式蔬菜大棚進入末季的時候,濟陽縣濟陽街道白衣店村的絲瓜大棚里卻綠意蔥蔥,滿藤的絲瓜根直花嫩。“自去年11月開始賣算起,到現在俺這一個絲瓜棚就已收入了10萬元。還能生長1個月,估計還可賣出1萬元。”在近40度的大棚里雖大汗淋漓,但見到有人來采訪,棚農高榮峰的臉上還是流露出內心的自豪和喜悅。
在這個傳統的水稻種植村,現如今,已發展占地200多畝的絲瓜大棚片區。種植絲瓜大棚已成為村民們的主要“活計”。
像白衣店村,在該街道北部傳統稻區已有10幾個村發展起了蔬菜大棚,群眾在由稻到菜的“改種”中得到實惠,大棚經濟也已成為“米鄉”增收的新亮點,引領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不破不立,破立中拓寬發展新天地
近年來,面對“南城北稻”的規劃格局,該街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越來越小,農民增收的路子日益狹窄。農業結構如何調整?是順其自然,還是迎難突破?這是擺在該街道面前的一道難題。同時,由于水稻種植成本較高,包括插秧、肥料、打藥以及收割等每畝水稻成本在1000元左右。在正常年景,每畝水稻純收入也就是三四百元;如遇到自然災害、市場價格降低等情況,每畝水稻純收入幾乎為零,群眾算不過賬來,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種情況,該街道通過與稻區群眾座談,到商河縣鄭路鎮、商南農業示范園和本縣垛石、回河等大棚發展先進鄉鎮參觀以及聘請農業專家進行論證,決定破立結合:破除種植定勢,挖掘區間優勢,以錯位發展來尋求農業發展的“準定位”,決定在轄區北部稻區的部分村莊發展蔬菜大棚。
改與不改,改種中引導起了大作用
該街道北部大部分田地地勢低洼,黃河水罐條件充裕,長期以來是水稻主產區,一直沒有發展大棚的先例。如何引導稻區群眾改變長期以來的種植方式發展蔬菜大棚成為困擾該街道干部的一個重要問題。
走出去“看”。該街道出資讓群眾到壽光等蔬菜基地實地考察,大大開闊了他們的眼界。
坐下來“算”。為盡快啟動蔬菜種植,該街道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家中,為他們算經濟效益賬;召開有關村“兩委”成員會和村民代表會議,對蔬菜大棚的建設方案及具體事宜進行研討,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