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廣東、海南相比,福建的蝦苗企業多數都處在低層次、小規模的水平。目前還沒有上規模、設備設施齊全、自己擁有研發團隊的蝦苗龍頭企業。眾多育苗場各自為政,組織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低質量水平下的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無止境地壓縮成本,最終將影響蝦苗的質量。多數時間,“土苗”生產企業的育苗能力必須達到每立方水體出苗20~25萬尾的水平才能保本。這就是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楊章武教授所了解到的福建白蝦苗產業現狀。
楊章武說,目前福建生產的蝦苗品種主要是南美白對蝦,2011年福建白蝦苗產量4418億尾,產值5.07億元,近年來福建白蝦苗年產量占全國產量的60%左右。福建蝦苗業集中在閩南地區,2011年廈、漳、泉3市白蝦苗產量占福建總產量97.6%,僅廈門就占69.2%。目前全省對蝦苗種場約有600多家,廈門約300家。
盡管福建是蝦苗生產大省,但目前絕非蝦苗強省。楊章武指出,福建對蝦種苗生產以個體經營和多個股東合資經營為主,由職業經理人管理的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對蝦種苗企業尚未出現。以廈門為例,目前對蝦種苗企業總體情況是數量多、規模小、設備落后、研發水平低(企業沒有研發團隊)、盈利能力弱。據2011年廈門蝦苗業的調查,312家蝦苗場中,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上的只有27家,僅占總數的8.7%,年產值400萬元以上或年盈利超過50萬元以上的分別只有18家,僅占總數的5.8%。
楊章武表示,閩南地區南美白對蝦種苗生產技術已相當成熟。南美白對蝦繁殖、育苗、仔蝦標粗淡化等環節分工細致。蝦苗運輸、銷售,飼料、器材供應等,產業鏈齊全。但目前整個閩南地區尚無專業培育南美白對蝦種蝦的基地,除兩家企業分別經營進口spf種蝦育苗(新榮騰)和自行選育種育苗(廈興龍)以外,種蝦全部來自一般的商品蝦養殖池塘。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