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病
病原:通過解剖和顯微鏡觀察,證實該病是由“氣單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對黃鱔人工接種“氣單孢菌”毒株,發病癥狀與原發癥狀完全相同,接種后91小時,黃鱔全部死亡。剖檢可看到病魚皮膚及內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損壞較嚴重,血管壁變薄,甚至破裂。從病理學來分析,這是由于“氣單孢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防治:每100千克飼料添加漢寶“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連用3天~7天。
水霉病
病原:在放養初期,由于操作不慎,鱔體表受傷而感染水霉菌,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霉絲。
防治: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另一方面用食鹽和小蘇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體用量20克),全池潑灑,同時每立方水體用0.2毫升~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直到病愈。
體表寄生螞蟥癥
病原:由于螞蟥(中華頸蛭)吸附在黃鱔體表,引起細菌感染。病鱔活動遲緩,食欲減退,影響生長。用無土法養殖黃鱔時,在池中培育水葫蘆,對養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帶入螞蟥(螞蟥喜躲藏在水葫蘆的根部)。
防治:將病鱔撈起,放入“百蟲克”溶液(1000千克水加“百蟲克”2克),浸浴5分鐘~10分鐘,按1份黃鱔5份藥液浸泡1小時~2小時,能使螞蟥脫落致死。如果發現浸浴時黃鱔有顫抖現象,說明藥物濃度過高或浸浴時間過長,應立即將黃鱔撈出。
細菌性爛尾病
病原:魚尾部感染產氣生單孢菌而引起。感染后尾柄充血發炎,直到肌肉壞死潰爛。病魚反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防治: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每立方水體用0.2毫升~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用金霉素藥液浸洗魚體,濃度為每毫升0.25單位。
細菌性皮膚病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