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黃顙魚,主要分布于長江及其支流中,分類上隸屬于鯰形目,黃顙魚屬,是該屬中個體最大的一個種。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少肌間刺,備受廣大養殖戶及消費者的青睞,隨著近年來市場需求的增長其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下面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瓦氏黃顙魚仔魚流水水泥池暫養技術。
1、培育方法
(1)將暫養設施清理干凈經消毒處理好后,水泥池注水深在0.6~0.8米之間,將剛孵化出膜帶卵黃囊的仔魚放入水泥池中,放養密度為1~1.5萬尾/平方米,水溫控制在25℃左右。開始2~3天只注意不斷流水保持暫養池中充足的溶氧。
(2)將流水水泥池清理干凈經消毒處理后,注水深在0.6~0.8米,將瓦氏黃顙魚產卵后的受精卵連粘聯物體懸在水泥池孵化,待魚苗出膜完后,將魚巢(棕片、網片等)取出孵化池,將原孵化池水體排出,剩下的水體不影響孵化出膜的仔魚為宜,把流水池中雜物慢慢清理干凈后,溫差不超2℃,再將池水注至原水位即可。
2、餌料投喂
剛出膜的黃顙魚仔魚主要依靠自身卵黃提供營養,隨著卵黃囊的吸收,出膜后2~3天開始平游攝食,待魚苗開始集群游動的第二天開始以蛋黃與浮游動物相結合的投喂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必須投喂活的浮游動物。由于此時魚苗口徑小,活餌需用60目的網布過濾,再用0.3%鹽水消毒后投喂。投喂方法為少量多次,投喂時間以每天傍晚為主,以適應仔魚白天集群于池底、夜晚分散全池覓食的規律。待魚苗全部攝食外界營養時(天然和人工培育的浮游動物),每2天要消除暫養池中的雜物及糞便干凈一次。
3、水質管理
培育期間一定要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一般除微流水外還需要采用充氣增氧的方式增加池中氧氣,要做到三個“保持”,即保持大流量,小流速的暫養池水體交換狀況;保持水質清新無污染物,水溫穩定狀況;保持仔魚不堆積缺氧而死亡。因為該階段魚苗體質較弱,所以不宜經常清除水泥池底部的雜物及排泄物,而應在水體中投放光合細菌,及時分解污物,定時測定水中的氨氮及溶氧。(雨筠)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