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鞍山的小伙,愛上了廣袤富有的大海。從此,他就扎根在大連,搞起了鮑魚養殖。他懷著壯志豪情踏上創業路,資產一度超過千萬;他也曾因為一場意外而血本無歸——“7·16”事故中,珍貴的鮑魚苗全部死亡;他沒有哀怨什么,而是擦干眼淚繼續打拼,創新了鮑魚“大連度夏、福建越冬”的養殖模式。在堅韌的性格支撐下,“成功”這兩個字跟他再續前緣?,F在,他已經年入千萬。他就是35歲的劉巖松,被稱為大連版的“史玉柱”。
血本無歸后再戰江湖
劉巖松是鞍山人,于2002年畢業于大連水產學院,專業學的就是水產養殖。畢業后,劉巖松先是在大連市內一家海洋生物企業從事鮑魚育苗和銷售行業。2005年,已經具備一定市場運作能力的劉巖松憑借著自己領先于業界的育苗專業技術,單挑獨斗自己干起了鮑魚養殖,他先是嘗試在營口投資鮑魚養殖,經過市場調查,他認為遼南的海域廣闊、水質優良,更適宜鮑魚的生長。
2007年,他移師旅順這座交通方便、水質良好的海濱小城,經過兩年的發展,他的鮑魚養殖產業迅速做大。到2009年,他已經在旅順、金州、金石灘等地經營了3個育苗場,資產已經達到了1500多萬。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7·16”事故使劉巖松的鮑魚育苗業遭到了滅頂之災,當時海上全是油污,十幾天抽不上去清潔海水,導致價值超過一千萬元的鮑魚苗全部死亡,血本無歸。金石灘的鮑魚育苗養殖產業歸零以后,劉巖松僅拿到了80萬元賠償款。到哪里發展才安全,到哪里創業才更保險,劉巖松選擇了黃海深處的長??h。2011年年底,劉巖松來到大長山島鎮所屬的塞里島,在這里,他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與別人合資經營鮑魚養殖。
創新“網箱養鮑”年入千萬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