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中壩將水域分割芝麻全部干旱枯死,王海榮望著一塘清水不能灌溉
記者 高東起 通訊員 襄紀宣
一邊是碧波蕩漾的私人魚塘,一邊是干旱皸裂的萬畝農田,3000戶農民無奈望水興嘆。
連續第四年遭遇大旱,襄陽市自5月以來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應對旱情,可東津新區承擔10余個村萬畝農田灌溉任務的秦咀水庫,卻被承包人違規筑起6座“壩中壩”分割成魚塘,聽任下游旱魔肆虐卻不予放水救急。
眼睜睜看著農作物旱死,村民不斷求告政府,襄陽市市長親赴現場督辦,紀委迅速介入調查。
目前,6名責任人受處分,其中負直接責任的襄州區水利局漁政站副主任李萬根(秦咀水庫原主任)被撤職。當地已采取緊急抽水措施保證農田灌溉,并承諾今年10月份全部拆除水庫“壩中壩”。
探訪 “壩中壩”寬似馬路可跑汽車
昨日中午,烈日當頭,炙烤著大地。
58歲的農民王海榮,站在秦咀水庫旁的芝麻地里,望著遠處水庫里碧波蕩漾的清水長嘆:“看著水就是不能用,莊稼都旱死了!”
王海榮是襄州區峪山鎮熊灣村8組人,家里種了13畝地,有黃豆、芝麻、棉花等,大旱之下面臨絕收。
襄陽連續四年遭受旱災,襄州區有60多萬畝農作物遭受旱災,是旱情最重地區。水利防汛部門積極找水全力抗旱,而負責灌溉的秦咀水庫內有水卻放不出來。
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秦咀水庫橫跨襄州區峪山鎮熊灣村和東津新區東津鎮秦咀村,原主管單位是襄州區水利局,下設秦咀水庫管理處,去年水庫劃歸東津新區管轄。多年來,秦咀水庫是下游10個村萬畝農田的水利命脈。可從2011年起,水庫被承包,且違規建起“壩中壩”攔水養魚,從此無法正常灌溉。
記者走進庫區看到,靠近大壩的取水口已干涸見底,水庫里筑起6個“壩中壩”,形成八九塊魚塘,總水面達1400多畝聲。大魚塘水面有數百畝,一旁停泊著小船,曬著漁網。“壩中壩”寬和高約6米,上面可行汽車。有的壩上干脆建起房子,住人照看魚塘。走進一排平房,其中兩間堆放著魚飼料,另外兩間是宿舍。去年來此打工的老陳,正在切菜做飯,問及魚塘和灌溉之事,他三緘其口。
秦咀村和熊灣村干部介紹,保守估計今年每畝減產500斤,總損失在600萬元左右。
調查 原主任違規轉包 水利部門執法不力
來源:楚天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