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包中強
一塊塊碧綠的魚塘,在微風吹拂下波光粼粼。不喂任何飼料,不添加任何藥物和激素,鯰魚的美味就是一尾尾野雜魚……在這個投資700多萬元、占地265畝的生態鯰魚養殖基地,養殖戶采用的是一種“大魚吃小魚、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近日,筆者走進資中縣球溪鎮大佛溝村生態鯰魚養殖基地。據了解,傳統的“自生自滅”套養模式,即把數量較少的鯰魚和其他魚類混養在一起,既不能形成規模,又因為鯰魚有生活在水域底層和喜歡打洞的習性,不利于捕撈。2006年,球溪河三江鯰魚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后,他們開始探索新的鯰魚養殖方法,2009年,形成了“大魚吃小魚、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剛介紹,這種生態養殖方法是由傳統模式和現代農業結合而成。前期主要以鯰魚的苗種培育為主,用綠色飼料培育到1斤左右,然后用鮮活水產品(通常是四大家魚)作為餌料,從而培育出高品質、高端的生態鯰魚。通過大鯰魚吃小魚的自然放養,讓鯰魚從小就追逐活魚作為主食。這樣一來,既節約了飼料成本,又提高了鯰魚的肉質,還解決了傳統養殖方法中飼料殘留對水質污染的問題。與傳統的套養方法相比,采用這種生態養殖模式,每畝鯰魚能提高5至10倍的收入,每畝鯰魚收入上萬元。
“如今我們的生活與鯰魚息息相關,養殖鯰魚、銷售鯰魚、開餐飲館子,鯰魚為我們帶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球溪鎮雞公山村7組村民張景根是合作社的一名社員。他養了300多畝魚,其中有30畝是采用“大魚吃小魚”這一生態養殖模式精養鯰魚,每年銷售收入超過30萬元,占總銷售收入的一半。
目前,球溪河三江鯰魚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有8個分社,輻射周邊216戶農民,去年銷售收入為3300多萬元。張剛說,“球溪鯰魚從傳統養殖發展到今天,綠色鯰魚已經供不應求,特別是我們的餐飲業在全國各地已經達到2萬余家。資中球溪鯰魚不僅成為川菜系中一道名聲響亮的菜肴,而且每年鯰魚餐飲產業的年產值超過10億元,在國際的旅游城市也有‘中國球溪鯰魚’這道名菜。”
球溪鎮村建環衛中心主任黃德躍介紹說,目前,球溪鯰魚的養殖、加工和餐飲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下一步球溪鎮將把“球溪鯰魚”這個品牌打造成旅游休閑觀光和農家娛樂為一體的支柱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內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