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水面的魚兒往往成了白鷺的食物記者張勇攝
記者 李棟印
近日,國家保護動物白鷺來到孫耿鎮老趙村一魚塘,這說明這里的生態環境不錯。但魚塘的承包者高先生卻喜憂參半,自從成群的白鷺光顧他的魚塘,平均一天要吃掉100斤魚,估計損失至少五六百元。
8月19日上午11點30分,記者來到高先生的魚塘發現,這里魚塘水面很大,周邊被樹木包圍。青草地、碧波蕩漾的池塘邊,偶爾有白鷺悠閑地在半空中嬉戲、盤旋。“這些白鷺很可愛,但它們每天要吃掉100斤魚苗!”提起這群白鷺,高先生又是微笑又是搖頭。
高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去年年底承包這魚塘的,魚塘水面面積140畝,另外還有其他土地200畝。今年三四月份,他發現有幾只白鷺出現在魚塘附近。當時,他還很高興并告訴自己的朋友。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白鷺們成群結隊越來越多,最近有四五十只白鷺來到這里,它們一起到魚塘捕魚的時候,很是壯觀。
白鷺的到來,說明魚塘的生態環境逐漸變好,為什么高先生有些犯愁呢?“今年我投放了4萬多斤魚苗,以前白鷺少的時候覺得無所謂。可是白鷺逐年增多,魚苗的損失也就逐漸明顯,估計一天要損失100斤魚。”高先生心疼地說。
在魚塘旁,記者并沒有見到太多的白鷺,因為記者錯過了它們享受美餐的最佳時間。高先生說,每天早上他們喂魚的時候,魚兒會浮在水面,這個時間段就成了白鷺捕食的最佳時機,也是白鷺最多的時候。
看著白鷺如此肆無忌憚,高先生很心疼。“辛辛苦苦忙了快一年,沒賺到一分錢。”高先生說,他知道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偷魚吃雖然可惡,但也又不能傷害它們。可他承包魚塘是為了掙錢,這讓他如何是好。
對于魚塘為什么會引來這么多的白鷺,濟陽縣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池塘邊的生態環境好是主要的原因。”他介紹,白鷺在濟陽縣分布的品種多是中白鷺和小白鷺,在黃河、徒駭河區域、濟陽和曲堤的稻區等區域均有分布,均為夏侯鳥。它們每年4月份遷到濟南,棲息地主要在濟南市區,每年9月中下旬離開濟南市到南方過冬,主要以小魚、蝦、蛙、昆蟲等為食。白鷺晚上大多在樹木、草叢棲息,白天到魚塘吃魚苗。
該局有關負責人還建議高先生,在白鷺聚集地域附近發展觀光農業,種植高檔林木和花卉,大力發展集休閑、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農家樂,白鷺會成為觀光亮點。
來源:濟南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