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晉西北黃河岸邊的山西保德縣,因盛產油棗,素有“油棗之鄉”之美譽。保德油棗久負盛名,康熙皇帝曾御封其“好油棗”。1997年被評為山西八大名棗之一,1999年全國紅棗博覽會上還獲得了優質產品獎。 近年來,在保德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保德油棗產業發展迅猛。原來鮮為人知的保德油棗,不僅成為暢銷國內外的棗中精品,還別具特色地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農業觀光項目,為當地產業經濟和農民增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每年的8、9月份,正是保德“油棗”收獲的時節。田間山坡上,一眼望去,掛滿枝頭的棗兒有的開始變紅,有的還發著青綠。秋風(微博)吹過,枝頭晃動,紅紅綠綠,斑斑點點。脆甜的油棗吸引著遠近的客人。這些天里,保德黃河橋頭的紅棗批發市場,自然也是商賈云集,煞是熱鬧。 坐落在晉西北黃河岸邊的山西保德縣,因盛產油棗,素有“油棗之鄉”之美譽。保德油棗久負盛名,康熙皇帝曾御封其“好油棗”。1997年被評為山西八大名棗之一,1999年全國紅棗博覽會上還獲得了優質產品獎。 近年來,在保德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保德油棗產業發展迅猛。原來鮮為人知的保德油棗,不僅成為暢銷國內外的棗中精品,還別具特色地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農業觀光項目,為當地產業經濟和農民增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8月19日,記者來到“油棗之鄉”保德縣,黃河橋頭油棗批發市場不遠處的馮家川村,大小車輛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裝車卸車,交易正旺。 今年60多歲的馬玉喜老人,開了一家紅棗加工廠,還有5畝紅棗林,全部是林糧間作。老馬高興地和記者聊起油棗,“老棗樹一畝產量3000多斤,畝收入7000多元。一年光紅棗收入差不多3萬元。”因為無公害,老馬家的紅棗碩大甜香,在地頭就被外地客商搶購一空。老馬的種植積極性很高,他精耕細作,精心管護,全家老小9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保德油棗橢圓形狀,個大、油多、皮薄、肉厚、核小,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味美香甜,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其中以維生素c和糖份含量最高。含糖量在57.9%以上,熟透的棗剖開之后可拉出一二寸長的金絲,放在罐子里,用酒密封保存,可以做到十年不霉不壞。 據考證,保德縣栽植棗樹已有1100年的歷史,清朝康熙皇帝巡游路經保德縣時,在黃河岸邊的馮家川落轎歇腳,命人摘來保德油棗品嘗,一口咬下之后,頓感油潤香甜,神清氣爽,余味無窮,疲倦頓消。于是龍顏大悅,隨口贊譽道:“佳品,佳品,真乃油棗也。”天子賜名,從此,保德大棗便成了“貢棗”,保德縣沿黃河岸邊的軒家川、馮家川一帶,海拔、氣溫、降雨量、黃土、光照,晝夜溫差都非常適合油棗生長,這為當地油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更加重視油棗產業的發展,為了組織企業實施精深加工戰略,保德縣在原有的30家紅棗加工企業基地基礎上,牽線搭橋,專門成立紅棗協會,組建集團公司,進行技改擴建,年收購加工紅棗量達到1000噸。 同時,鼎力扶持紅棗民營企業發展。投資80萬元,幫助下崗女工高桃子創辦的三元海紅制品有限公司,進行全面技改擴建。協助黃河油棗有限公司兼并縣綜合食品廠,使兩家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600噸,其生產的 “御贊牌”、“妙蓮香”、“德泰牌”系列精品達16種之多。目前保德已建成多家紅棗加工廠,將油棗加工,制成 “益壽棗”、“玉皇棗”、“無核糖棗”和“熏棗”等。 長期以來,保德鮮干棗暢銷全國各地,腌制的酒棗,稱貴妃棗,尤其出名,堪稱果品一絕。該棗俗稱醉棗,酒芳棗香,風味別致,是消暑益中的清涼劑,也是當地用來饋贈親友的佳品。 現在,市場上最搶手的是無核糖棗,這些經過加工的油棗精品成為保德最重要的名優土特產品,遠銷到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