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筆者一早就來到了浙江寧海縣一市鎮纜頭村,這個處于三門灣畔的海邊小村,青山綠水、山上果樹連綿,村莊新房依立,錯落有致,田字格的萬頃海塘上人車擁擠,一筐筐鮮奔活跳的對蝦過磅上車,到處充滿了農民豐收后的笑聲,在千呼萬喚中,筆者終于尋找到了海水養殖戶周偉武,從他的口中見證了一個海水養殖戶的夢想之路。
在二幢嶄新的別墅房里,好客的周偉武端上自制的白枇杷花茶,嘗一口清香爽口,讓筆者身上的汗水瞬間停止,透出一陣涼意。未待半杯茶下肚,周偉武就明白了筆者的來意,開口就是一句話:“國家電網讓養殖戶過上了好日子,優質電力服務讓農民用上了省心電。”待筆者打開采訪本,周偉武很快就講起了他的三個十年的變化……
十六歲,一根扁擔走天下
1979年,年僅16歲的周偉武初中畢業,因家里窮上不起高中的他就跟隨父親、大哥靠抲小海貼補家里的生活。周偉武告訴筆者,那時候他的父親、大哥每天能抲到七八籮(注一種竹編的40公分左右的小圓籮)的紅鉗蟹,第二天清晨,他就會村里的大叔、大媽挑著蟹籮爬過20里楓槎崗再走10多里的山路到寧海縣城市場去出賣,賺得錢也就七八元,中午吃一頓1角湯面,下午又挑著空籮回家,每月要來回十余趟。周偉武苦笑說:“20公里楓槎崗,后山爬黃胖,我現在這么瘦,個頭不高,可能就是爬楓槎崗造成的。”筆者不由得笑得噴出了一口茶水,周偉武說,自挑蟹到縣城賣外,周邊公社只要有市日,我必擔著蟹籮趕市,這一走就走了四個年頭。
“后來為什么不去賣蟹呢?”筆者問。
“一個是大蠻后生了,難為情了,另一個是弟弟接上去了,我就在生產隊里干活了。”
“挑著貨擔走天下的日子不好過吧。”
“如果日子好過,誰愿意每天爬山挖(現意為過)嶺去做這種小生意呢。”說到這里,周偉武眼圈顯紅。
廿六歲,一間石屋當婚房
來源:新華網信息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