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上下無錫人小時候隨處可見的“土婆魚”,如今在江南水域已難覓蹤影。即便“額骨頭高”在菜場偶爾碰上,也不過是零星幾條,當年十分平常的野魚竟然要上百元一斤。8月27日記者從錫山水產技術指導站了解到,錫山區東港鎮湖塘橋村的一個水產養殖基地里,目前正在進行“土婆魚”的養殖試驗,預計今年底就有產品上市了。
魚苗身價賽黃金
記者來到這個名為金湖塘的水產基地,見到了學名為沙塘鱧的“土婆魚”。只見兩條沙塘鱧一雄一雌,雄的魚肚扁長,雌魚的魚肚相對飽滿圓潤。這種魚形似常見的“昂公魚”,魚鰭呈透明狀,布滿了黑色小點,遠看像是蜻蜓的翅膀,近看則有著魚鰭清晰的紋路。“我們是今年4月把苗從鹽城運回來的,一共買了2萬尾。”養殖基地負責人王志喜指著兩條魚說,這種魚叫河川沙塘鱧。上周打樣撈起來的一條魚,重量達18克左右。長到一兩半的沙塘鱧就能捕撈上市了,一斤估計要賣到120元左右。而最大的沙塘鱧可以長到3兩左右。
王志喜是今年2月份萌生試養沙塘鱧的想法的,為搜羅成魚費了一番大工夫,用來做母本的成魚一共只收到了70多斤,花費了近萬元,還有一些零散的成魚是他挨個在菜市場收到的。成魚貴魚苗也不便宜,2萬尾沙塘鱧的魚苗居然花費了上萬元。“2萬尾魚苗也就兩只手一捧。當時我一算,這魚苗的價格都快賽黃金了。”
上世博會國宴后身價大漲
物以稀為貴。以前隨處可見、被水鄉人民視為最最蹩腳的小野魚竟成了稀罕物。尤其是上了世博會國宴后,更是身價大漲。王志喜介紹說,上海世博會期間,在招待各國元首和貴賓的國宴上,菜譜中的第一道炒菜就是“薺菜炒沙塘鱧魚片”,以致被譽為“世博第一菜”。
提到“土婆魚”,市民蘇阿姨向記者表示,從前在菜市場經常可以見到,價格也不貴,因為個頭小加之有土腥味,所以一般很少有人喜歡。另一位陳先生則表示,他小時候最愛吃這種魚了,土婆魚燉蛋不僅好吃,而且營養價值高。但隨著環境污染,這種魚基本在錫城的菜市場消失了。
來源:中國江蘇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