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海參養殖戶大規模虧損,福建海參加工弱勢立顯無疑,由此開始,霞浦縣政府開始重視當地海參養殖,引導建立地方加工廠,現年加工能力達2萬多噸,欲從加工流通開始逐步突圍海參困局。
“霞浦海參養殖規模已經具備,但霞浦海參產業本身種苗和銷售兩頭在外的弱勢也很大程度上局限產業的發展。”據霞浦縣海參協會秘書長陳順滿介紹,2013年霞浦縣海參逾10萬箱,產量約1.5萬噸,占福建海參養殖量的80%,雖然相比2012年的1.8萬噸的產量有所下降,但經歷2012年大規模虧損還能有這樣的產量,有賴于縣政府也開始重視海參產業的疏導與指引,加大了對本地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到今年7月,霞浦縣已有二十余家海參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2萬多噸,基本滿足了當地的加工需求。
集力尋找種苗合作企業
“苗種的蛋糕非常大,每年霞浦的養殖戶購買苗種約5000-7000噸左右,但是現在海參的苗種基本是靠散戶供給,也常有遇到苗養不大的情況,而且很容易引起價格飆升。”陳順滿透露,2012年買苗的時候一開始購買價70元左右,但是后來因為冷空氣下來,養殖戶也擔心拿不到苗,于是很快飆升到83元。
福建的海參養殖加熱了北方海參種苗市場,每年11月山東青島即墨田橫的賓館就人滿為患,這些客人幾乎都是來自福建的,帶著同一個目的——購買海參苗種。不過今年8月份,陳順滿一行人帶著任務提前來到了山東,這次北上主要是霞浦縣海參養殖代表來考察北方苗種市場,尋找可靠的苗種企業合作。據了解,霞浦的海參種苗多來自于山東,但是本身苗種市場在質量和價格上亦不規范,養殖戶也不甘心以高價購買劣質參苗,于是就促成了這次考察,希望能通過協會和質量穩定、價格合理的企業合作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
除此之外,2011開始霞浦縣一鳴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也開始和廈門大學合作進行耐高溫刺身苗種繁育項目,不過,相關人士稱品種選育也并不是三五年就可以簡單完成的,要真正進行商品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籠養海參飼料尚待解決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