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儲糧總公司組建3個專項檢查組,分赴四川、湖南、湖北等油菜籽產區進行嚴查,根據8月25日公告內容,這次檢查針對的是可能出現的進口油菜籽流入國家臨儲庫存的問題,我國明令禁止將進口油菜籽加工后作為國家臨時存儲油入庫。
“進口加拿大油菜籽到岸價每噸4300元,國內最低保護價5100元,每噸差價高達800元,也就是說,把進口油菜籽賣到國儲庫就能賺到將近20%的利潤,誰不心動?”地處華中地區的一家糧油企業負責人給《華夏時報》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實際上不僅僅是油菜籽,當前國內主要糧食價格均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國內大米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將近八成,大豆的內外價差大概在每噸300元左右,玉米的價差最為懸殊,國內玉米價格達到了國際價格的2倍。
“幾年托市政策的累積效應,使得糧價倒掛嚴重,這反過來又對國內托市政策調整形成倒逼機制,明年非改政策不可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對此表示。
亂象
對于中儲糧來說,2013年是個多事之秋。
5月31日,中儲糧總公司所屬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直接造成糧食損失價值約284萬元。后來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通報失火的一個原因是,糧庫占地面積22.2萬平方米,固定倉容7.6萬噸,但現儲存國家臨時儲存糧等15萬噸,一直在“超負荷運轉”。
而這種“超負荷運轉”似乎很普遍。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去年部分糧庫收購早稻價格較高,加上存儲等各類費用,如果按順價輪換原則,對陳稻進行輪換的難度較大,因此,大部分國有糧庫均面臨脹庫或庫容偏緊的問題。
今年國家臨儲菜籽油拍賣,應者寥寥,前后兩次累計5192噸的拍出量,只相當于一年收儲量的千分之一。而按國家《糧油倉儲管理辦法》規定,食用植物油從收獲起只可存放2年,2011年收儲的菜籽油今年應全部拍賣出庫。
中儲糧內部人士解釋稱:“根據托市收儲價測算,起拍價每噸應不低于一萬元才可保本,然而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國內市價才八九千元。”
來源: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